首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综合教程

第三章 散 文

字体:16+-

第一节 概 述

内容提要

受战乱影响,20世纪30年代兴盛一时的以抒情叙事为主的小品散文在抗战初期迅速衰落,取而代之的是能够及时反映战事变迁、直接传达热情激昂的时代气氛、具有强烈新闻色彩的报告文学以及一些抗战纪实散文,影响较大的作品有丘东平的《第七连》、骆宾基的《救护车里的血》、沙汀的《我所见之H将军》等。

1939年前后,在鲁迅逝世之后曾一度衰落的杂文创作在上海、桂林、重庆及延安等地逐渐繁荣起来,并围绕《野草》《鲁迅风》等刊物形成声势浩大的“鲁迅风”杂文流派。解放区在1942年之前曾涌现一批卓有影响的以揭露社会矛盾为主的杂文,如王实味的《野百合花》、丁玲的《三八节有感》等,但在整风运动之后则陷于沉寂。以战歌和赞歌为基调的小品散文及报告文学成为延安散文的主要成就,并在新中国成立“十七年文学”中得到延续,代表作家有何其芳、丁玲、吴伯箫、孙犁、白朗等。

在杂文引领散文主潮的同时,身处边缘的小品文在40年代并没有停止艺术探索的脚步,相反,在西南大后方、“孤岛”、北方部分沦陷区以及延安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显示出繁复多样的别样风致:萧红在保持从前清新妩媚的风格的同时,以一种絮语式的笔调写出自己的社会见闻以及在逆境中的心情;丰子恺在亲历社会动**后为平淡质朴的文字注入了沉痛悲壮的现实生活气息;沈从文的散文集《湘西》,语言高雅典丽,意境清新秀美,乡土风味更为浓郁;陆蠡在散文集《囚绿记》用缠绵隽永的文字传达了身陷“孤岛”后寂寞苦闷、渴求抗争的心灵呼声;钱锺书的《写在人生边上》以日常见闻为谈资,广征博引、见解独到、语言精练绵密;张爱玲擅长以个体对俗世生活的感知来反映时代的变迁,笔调悲凉感伤而不乏诙谐生动;何其芳在进入延安后由沉醉幻美转向关注现实,文字平实朴素,情感简略粗糙;而梁实秋以旷达俊逸的名士风范成为闲适散文派的第三代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