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 述
内容提要
新启蒙文学中的小说创作,其创作路向大致沿着两个方向展开:一个方向是现实主义,如“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小说”“寻根文学”“新写实小说”“现实主义冲击波”“主旋律小说”等;另一个方向是较多地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观念与创作手法,如现代主义小说、先锋小说、新历史主义小说、女性主义小说等。与对时代发展的感应、认识相同步,创作流派众多且新陈更替,是新启蒙文学中小说创作的一个显著特征。但各流派创作水准、成就相差极大,相对说来,王蒙等“五七族作家”在“反思文学”中、王安忆等一代“知青作家”在“寻根文学”中、余华等年轻一代作家在小说创作观念与文体创新中的创作以及上述作家群在20世纪90年代的长篇小说创作中,更具价值与意义。
教学建议
1.阅读丁帆《论二十年来小说潮流的演变》,并参阅评论摘要,对此一时期的小说潮流演变的背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中通过具体作品来验证这些印象。
2.对拓展练习中的三个问题有初步的了解,以期对接下来的学习有所帮助。
精读作品
丁帆:《论二十年来小说潮流的演进》,载《文学评论》,1998(5)。
评论摘要
1978年,思想领域发起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和稍后不久在政治上确立了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定,标志着抗战以来影响了中国文化建构四十年的战争文化规范被否定,中国真正进入了和平经济建设时代,思想解放路线与改革开放路线相辅相成地推动和保证了中国向现代化目标发展的历史进程。在文学史发展上比较有意义的是1979年10月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简称第四次文代会)的召开,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到会致祝辞,在阐述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时明确提出了“不要横加干涉”的意见,并且承认文艺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党“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紧接着,1980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含义比较宽泛的“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方针,来取代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和“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1984年胡启立代表中共中央出席第四次作家代表大会时发表祝词,首次以科学的态度总结了历史上党领导文艺工作存在的缺点,并作出了“创作自由”的许诺。尽管这一次作代会的路线后来并没有真正地贯彻,但从这一系列的文艺政策的调整中可以看到,一个比较健全的文学环境正在逐渐形成,一种以和平经济建设为特征的新的文化规范也正在初露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