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惠能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最具创造力的思想家,他将中印两国文化的精髓融为一体,独创了一个崭新的富有特色的佛教思想体系,其理论既有创造性,又特别具有超前性,每个时代都能从中汲取符合当时需要的精神营养。在提倡和谐精神、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六祖的和谐思想和实践同样是不可缺少的思想资源。
一、心量广大如虚空,世界万物无不容
要想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相互包容,而要做到相互包容,就必须心量广大,胸怀宽阔。六祖倡导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强调要有一颗大心,认为大心才能包容一切,大心才能获得解脱。他指出: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1]
六祖把摩诃解释为心大,这是一个创造性的解释,抓住了其本质。因为这个大不是有形的大,不是庙大,不是佛大,不是楼大,而是无形的大,是心量的广大。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庙不在大,有佛则名,这个佛也不是金石之佛,而是活的佛,是心中的佛。如今社会则反其道而行之,大学不去培养大师,而忙于建造大楼,不去追求高水平、大气象,而是追求大规模,校园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投入越来越高,水平不能说越来越低,效益却实实在在越来越低,产出与投入越来越不成比例。佛教界似乎也学会了这一套,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看谁的庙建的最大,看谁的佛塑得最高,相互攀比,可惜弄错了方向,往往是外面的佛越来越大,里面的佛越来越小,排场越来越大,心量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