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
“天下一家”之辞,汉以后习见,而这种观念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从炎黄尧舜的时代开始,天下统一这个观念一直是人们精神的基本架构的支柱之一,战国时人曾经这样进行说明:“唐虞之道,禅而不传。尧舜之王,利天下而不利也。禅而不传,圣之盛也。利天下而弗利也,仁之至也。古(故)昔贤人圣者女(如)此。身穷不均,仁(?)而弗利,穷仁矣。必正其身,然后正世,圣道备矣。”[68]当时人们认识到古代圣王之所以“利天下”,是因为他们具有仁爱之心。他们所关注的不是一家一族,而是整个“天下”[69]春秋前期鲁国人曾经追述唐尧时代人们对于属于高阳氏的“才子八人”的评语“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天下之民谓之八恺”[70],认为那个时代“天下之民”已经有了统一的道德评价标准。春秋后期的人谓“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71],认为周公所治理的不仅是周王朝,而是“天下”。在先秦时人的心目,虞夏商周既是朝代的名称,又是“天下”的代称。战国时人认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72],这就把天下一家的思想发挥到了很高的程度。先秦时期,大略而言,人们的社会地位是氏族或宗族的,但人们的眼光并不局限于氏族或宗族,而是天下的、统一的。先秦时代的统一精神虽然与秦以后的情况有不小的区别,但其基本理念是一致的,不同的只是形式。
二是,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自强不息”一辞见于《周易·乾卦》象传,语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人们从天象而感悟人道,认为人应当像自然的运行那样生生不息,不断前进。这种开拓精神至少应当是包括了两个方面的,首先是“形而下”的物质层面的东西,包括疆域的拓展、政治的稳固、经济的繁荣等等,其次是“形而上”的精神层面的内容。春秋时期孔子在回答鲁哀公关于什么人可以称为“君子”这一问题时说:“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此则君子也。”[73]孔子强调“自强不息”的目标在于拥有君子的德行与道义,具体行动起来就要不断超越,永不自满而停止。这种勇于开拓的精神对于民族心理结构的优化甚为重要。“笃行信道”,就意味着心灵的不断净化,道德意识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