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尚书》的历史认同观念
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相比较,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即历史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的历史认同观念是分不开的。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王朝更替,不乏异族推翻汉人政权的事例,可是后起的异族政权,很快就认同与前代政权的联系,逐渐形成以朝代更迭为主线的历史认同观念。古代中国的历史认同观念,在《尚书》的《周书》中就已经表现出来。
追忆往事,是古代世界先民共有的传统。中国古代文献多有上古先民追述往事的记载。《诗·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记载了商之先祖契诞生的传说。《诗·大雅·生民》追述了周之先祖后稷的事迹。《尚书·盘庚》载盘庚语:“肆上帝将复我高祖之德,乱越我家。朕及笃敬共承民命,用永地于新邑。”[1]盘庚把自己迁居新都之举与复兴高祖之德,治理殷国联系起来。不过,此类对往事的追忆大体还表现为对某些具体史事的认识,尚未形成历史的观念[2]。本文所谓历史观念,指的是客观历史在人的思维中留存的形式,而非限于对某些具体史事的认识。以历史认同观念而言,其涵义指的是历史认同的形式,即对历史认同内容的内在联系以及对历史之“同”本质属性的认识。所以,历史认同观念较为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历史认识的自觉性。
现今流传的28篇汉代今文《尚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反映了上古时期人们重视历史的变化,尤其是政治权力之更替。汉代史家司马迁谓:“《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3],甚为得当。《尧典》等篇记载了尧、舜、禹时代的禅让传位制度。《夏书》、《商书》和《周书》诸篇所述之事,大多与统治权力的变更有关系。《商书》载有商汤灭夏前的誓言:“夏王率遏众力,率割夏邑,有众率怠弗协”[4],所以商汤奉天命而灭之。据《尚书》记载,周人攻占离殷都不远的黎国后,祖伊深感有亡国的危机,力谏纣王。可是,殷纣王却称:“我生不有命在天”,认为其王位来源于天授,是不会丧失的。祖伊的看法则不同,他说“惟王**戏用自绝,故天弃我”[5]。祖伊的话得到了应验,殷被周邦灭亡了。从《虞书》、《夏书》和《商书》的内容来看,人们对历史变化的认识,对政治权力更替的认识,大体还仅限于前后两个政权之间。在《周书》中,这种认识已有了宏观思考的意思,其中贯穿的就是历史认同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