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西古代历史、史学与理论比较研究

第一节 古代中国与西方历史理论概论

字体:16+-

一、古代中国历史理论概论

(一)中国殷周之际至春秋时期的天道观

1.《尚书》和《诗经》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克商[1],周由此取代商成为天下共主,商王室的继承者则沦为周天子制下的一方诸侯。发生在殷周之际的这场政权易位,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早期中国的观念信仰、政治文化、统治方式、社会风尚等方方面面,可能都因此发生了革命性转变,而其中首要的,乃是在思想层面上随着对“天”、“天命”的深刻反思而出现的天道观的突破。

反映殷周之际思想状况的资料,主要是《尚书》中的周初诸诰及《诗经》中的一些篇章。

《尚书》,最初称《书》,汉代称《尚书》,意为“上古帝王之书”[2]。“书”字的本义,是书写、记录。[3]最初的《书》,指的是当时留存着的王室档案。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学者,主要是儒家,可能还有墨家,以《书》作为讲授传习的主要教本[4]。大约正是在这种代代相承的研习讲授中,《书》的篇目逐渐固定下来[5]。秦火之后,《尚书》散佚。西汉初年,原秦博士,济南伏生口传《尚书》28篇,因系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抄写,被称为《今文尚书》。另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旧宅壁中得《书》,较伏生所传多16篇,因系用六国时字体书写,被称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未能流布,可能在两汉时即已亡佚。由于《尚书》在汉以后受到官方重视,禄利所向,在东汉及魏晋时期,不时有人以所谓的《古文尚书》上献朝廷,由此造成《尚书》中真伪混杂。今本《尚书》为唐太宗时孔颖达奉诏刊定,包括伏生所传28篇“今文”和晚出的25篇“古文”经传。晚出的这25篇“古文”《尚书》,经过清代阎若瑑、惠栋等相继考辩,学术界已公认是伪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