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的方法都是以一定的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的,行为疗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中的运用是十分广泛的。行为疗法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疗法”(behaviour therapy)一词在美国最初是斯金纳(B.F.Skinner)等人于1954年提出的。1958年艾森克(H.J.Eysenck)在南非医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上也用了“行为疗法”一词。行为疗法是在20世纪50~60年代发展起来的。
行为疗法也叫行为矫正法,指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用实验室的研究成果来矫正人的某些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沃尔普(J.Wolpe)认为,行为疗法就是要“利用通过各种实验而确定的有关学习的原理和范型去克服不适应的行为习惯”(沃尔普,1990)。
行为疗法是以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以及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的。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
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Z.P.Pavlov)在其实验室研究狗的消化过程,无意中发现应答性的条件反射作用,即经典的条件反射原理。通过该原理,他不仅揭示了生物正常行为产生的原因,而且也揭示了异常行为产生的原因。他通过条件反射原理将狗训练到每看见椭圆形时就流涎,然后把椭圆形逐渐变成圆形,当狗再也不能辨别椭圆形(该流涎)和圆形(不该流涎)时,即无所适从时,狗竟会出现精神紊乱、狂吠、哀鸣并咬坏仪器等实验性的神经症症状。其他实验研究也表明,伴有强烈的情感和情绪的许多过敏反应,如抑制不住的脾气爆发、内脏的反应等,都可以理解为习得的条件反应。已有一些行为治疗家提出对包括神经症和精神病在内的许多人类的适应不良行为都可以这样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