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尿症(enuresis)是指小儿5岁后夜间(伴或不伴白天)不自主地排尿。正常小儿1岁左右白天已能自行控制排尿,但夜间仍难免尿床。据调查,4~5岁时的尿床者约占10%~20%,9岁半约占5%,15岁时有2%仍尿床。男女性别比为3∶1。
本症有原发和继发两种,前者指儿童**括约肌的控制能力发展迟缓,出生后从来不能控制排尿;后者指儿童曾经形成过控制排尿的能力,后来又出现遗尿。本病按病因又可分为功能性遗尿和器质性遗尿两种,小儿多属功能性遗尿,约占75%~80%,预后较好。
一、致病原因
(一)遗传因素
部分患儿有家族史。国外报道30%~50%患儿父母单方或双方有遗尿史,且发现单卵双胞胎同时遗尿者较双卵双胞胎高,国内有类似报道,提示本病与遗传有关。
(二)神经系统发育不全
有研究发现,患儿**容积较小(小1/3),**肌肉控制排尿机能差。患儿睡眠过深,中枢神经抑制过程占优势,**充盈时的刺激不能使中枢兴奋,患儿难以觉醒。遗尿症儿童常见有异常的脑电图,最普遍的是异常的慢波。遗尿患儿少数智商偏低,也说明有神经发育不完善的因素。
(三)社会心理因素
1.剧烈的精神刺激
意外灾害、家庭破裂、亲人亡故、剥夺母爱、失去亲人照料、居住环境变动等因素使儿童焦虑惊恐、精神过度紧张引起遗尿。许多患儿在上学考试、激烈运动、过度疲劳后病情加重。有的儿童因亲子冲突,出于报复心理和为取得父母的关心而遗尿。据调查有1/3以上患儿有心理因素存在。
2.个性和行为特征
本病好发于胆怯、温顺、被动、孤僻、情绪不稳、过于敏感和易于兴奋的小儿。此外长期遗尿羞于见人而离群独处,日久也会形成自卑内向性格,做事缺乏信心,行为退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