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即指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构、活动形式相对规范、稳定的标准样式,是在一定的心理教育理念指导下,对心理教育过程及组织形式做出特征鲜明的简要概述。
所谓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学校素质教育的总目标而建立一种心理教育合理的结构和程序,或总结实施心理教育的经验,创造新的心理教育模式。心理教育模式是心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心理教育理论应用于心理教育实践的中介环节和桥梁。心理教育模式上承教育理论,下推操作程序,体现为理论与实践的沟通,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现实与未来的沟通。一个行之有效的心理教育模式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比心理教育理论更具有可操作性,而比心理教育实践经验更具外推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实施心理教育的过程,也就是构建学校心理教育模式的过程。
国外心理学界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和实验,并提出了深刻的理论。总体来说,国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临床治疗(治疗心理疾病模式阶段)、社会教育(辅导解决心理问题模式阶段)和生理—心理—社会—教育协调作用(提高心理素质的整合发展模式阶段)。这一演变过程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由小到大、由单一、分割、孤立、封闭到系统、整体、开放和进化的科学发展特点。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探索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包括课程模式、活动模式、渗透模式、青春期模式、矫正模式和管理模式。但究其根本大致可分为四类:医学模式、社会学模式、教育学模式和心理学模式。
一、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早期模式,其直接对象是具有心理病患的少数特殊群体,采取的方法是诊断治疗,最终目的是使病患人群得以康复,使他们能以更现实的方式处理和适应各种情况。具体到学校,医学模式的心理健康服务主要是寻找并诊断智力低下、有心理障碍的儿童,然后像临床医生一样对其实施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