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已有近百年历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迄今在我国只有30年左右的时间。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叶一舵教授认为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阶段),分别为:①调查、呼吁期;②尝试、起步期;③探索、发展期;④推进、繁荣期。孟四清教授专门对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历史进行了梳理,认为大致可分为四个研究阶段,分别为:①调查呼吁阶段;②尝试起步阶段;③发展推进阶段;④总结提高阶段。通过对照发现,虽然两位专家在阶段命名上略有不同,但在时间划分上基本一致。此处沿用叶一舵教授的阶段划分,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介绍。
一、调查、呼吁期(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的一些学者和研究机构开始进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的调研报告,对象涉及城乡不同类型学校的中小学生,在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例如,1981年北京市对473名小学生的调查发现,有心理卫生问题儿童的检出率为17.3%;1982年上海市对487名小学生的调查表明,有心理卫生问题儿童的检出率为21.1%;1983年江苏、浙江两省对1095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有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检出率城市为18.77%、农村为14.22%。
这些调查使得人们,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开始意识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严重性,并首次有了比较明确的数量化的概念;也使教育行政部门开始认识到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为以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初步的思想基础。
二、尝试、起步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
随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率先在高校开始试行。在1984年、1985年前后,上海、北京、浙江、湖北、陕西、四川等地的一些高校尝试性地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一些院校还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组织了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活动。到1986年底,全国已有三十余所大学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