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务

第六节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字体:16+-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各阶层之间人的生活水准落差扩大,家庭结构不稳定因素增加,社会竞争激烈,人际关系错综复杂……这一切变化必然给习惯于传统的、单一的价值观念和固定思维模式的我国公民,造成越来越多的困惑、疑虑和过重的心理压力。这使广大人民的心理承受能力面临严峻的考验和高标准的要求。所以,现代社会要求人们不仅需要身体的健康,更要心理的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中小学校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小学生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中小学生的成长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生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的生理、心理迅速发展、剧烈变化。陈沛霖、陈立华对武汉市1500多名初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有5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态良好,30%的学生基本正常,10%~15%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还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1995年)。杨莲清对849名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抽样调查表明,至少有一项不健康者的检出率为21.6%(1997年)。据王极盛对7562名中学生的调查,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比例为68%,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占32%,随着年龄的增长,遇到问题的增多,高中生心理健康情况比初中学生要差;女生比男生心理问题多(1999年)。中国儿童中心发布一份题为《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数据与分析》的报告显示:中国17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5.2%的儿童存在明显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2006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9015名中小学生(主要为10~14岁)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17.4%的孩子“认真想过自杀”,8.2%的孩子甚至“做过自杀计划”(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