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务

第一节 积极自我意识的培养

字体:16+-

一、自我意识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等内容。

自我认识是个体对自己身心状态的认知。自我认识主要涉及“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为什么是这样一个人”等问题。自我体验是个体对自己怀有的情绪、态度。自我体验主要涉及“我是否满意自己”“我能否接受自己”等问题。自我监控是个体对自己的思想言行的监督调控。自我监控调整人们对自己和对他人的行为和态度,如激励自己“一定要成为理想中的那种人”,提示自己“我一定要控制自己,不要发脾气”等。

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并非生而俱有的,而是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般来说,8个月以前的儿童是没有自我意识的;8个月到3岁是生理自我的发展时期,这时儿童开始认识和控制自己的身体;3岁到青春期前后,是社会自我的发展时期,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和教育影响下,逐渐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努力按照社会的标准来认识和塑造自己;青春期以后是心理自我的发展时期,形成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意识具有了主动性和独立性。

自我意识可以分为两类,即积极的自我意识和消极的自我意识。积极的自我意识是健康人格的基础,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对中小学生自我意识的教育,培养他们具有积极的自我意识。

二、中小学生积极自我意识培养的内容

(一)客观认知自我

“人贵有自知之明”,全面而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培养健全的自我意识的基础。自我认知建立的途径是多面的,既有自己的认识与评价,也有他人的评价。

客观地评价自我是正确认识自我的前提。如果自我评价高于自己的实际水平,就会骄傲自满、故步自封;而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评价远远低于自己的实际水平,总是贬低自己,认为自己不行,就会产生自卑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