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务

第四节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字体:16+-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

人的心理怎样才算是健康的呢?讲究心理卫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的校长、老师需要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

人的心理怎样才算是健康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这是个复杂的问题。这是因为心理健康与否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判断心理健康与不健康相当困难,没有一个公认的一致的标准。以往学者区分心理健康与不健康的观点可概括为以下几种。

一、统计分析的观点

有些心理学家采用统计学上常态分布的概念来区分常态(健康)与变态(不健康)。他们认为,某种心理品质或水平在分布中接近平均值者为常态,偏于两极端者为变态。

按此种观点来区分常态与变态,可以使区分标准客观、具体、数量化,便于比较与分类,这是它的优点。但是,也容易把常态(健康)与变态(不健康)看成是有明显量化界限的两类,加以绝对化。比如,把天才与白痴看成为变态显然是不妥当的。把少数人的行为归为变态,把多数人的行为归为常态也未必合适。

二、社会规范的观点

有的学者以个人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社会水准,能否被社会接受,来划分常态与变态。这个标准也不完善,虽然符合一般常识,但不能作为普遍应用的原则。首先,不同社会文化或同一社会中不同阶层的人,其行为规范不同,而且社会规范并非一成不变,很难用某种行为规范作为健康与不健康的标准。其次,有些社会规范是不合理的,如封建礼教等,对于违反封建礼教的革命者和改革者,不能视为心理异常。还有,按个人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来区分健康与不健康,可能把犯罪行为和心理异常等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