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晓菲在介绍自己将宇文所安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和文论的一系列文章翻译到中国来的初衷时说,“南朝萧子显有言:文之为物,弥患凡旧;若无新变,无以代雄。文学如此,文学批评亦然。中国古典文学是一个广大幽深、精彩纷呈的世界,但时至今日,我们亟须一种新的方式、新的语言对之进行思考、讨论和研究。只有如此,才不至再次杀死我们的传统,使它成为博物馆里暗淡光线下的蝴蝶标本、恐龙化石:或与现实世界隔一层透明的玻璃罩,或是一个庞大、珍贵而沉重的负担”[1]。作为一个深刻了解中国与海外两边学术研究的优秀学者,田晓菲对中国学界在漫长而热切的方法探索之路上体现出的现实焦虑是深有所感的:既处在“失语症”的困扰之中,“与现实世界隔一层透明的玻璃罩”,又不断进行着“现代意义”的追寻,仿佛传统的文学和文论确实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珍贵而沉重的负担”。对此,她认为宇文所安的研究以其新的方式、新的语言能够对当前局面形成突破。经过前面章节对中国古代文论的世纪探索之路的方法梳理,相对于当今国内古代文论研究,本书并不认为以宇文所安为高峰的海外研究在“新的语言”之外使用了绝对意义上“新的方式”(这将在后面的论述中有具体的分析),而毋宁说海外的古代文论研究因为出发点不同,而使用了不同的研究视角,而这根本上的不同视角能够促使我们进行更深层意义上的方法的反思。正如田晓菲的这本译著书名所借用的古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他者来了解自我无疑是最佳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