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做温暖的父母——理解孩子的心理语言

二、我不好—你不好

字体:16+-

婴儿长到1岁左右的时候,将要学习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走路。

走路意味着开始迈开双腿,独自行走自己的人生道路。这是好事,但婴儿需要为此付出一个代价:不再需要被别人抱起来了,被人照顾、被人抚爱的生活似乎要“结束”了。

在孩子1岁以前,如果母亲缺乏耐心、态度冷淡、关爱不够,孩子就会觉得世界凄冷,好像“外面空无一人”。他一旦学会了爬,就会试图通过爬行扩大自己的生活空间,探知外面的一切。可是,如果母亲经常训斥他,嫌他不能老老实实地待着,甚至受到比较严厉的惩罚,他会觉得自己身处逆境。

1岁以后,孩子开始学走路了,如果母亲依旧没有改变冷淡的态度,孩子会感觉自己惨遭遗弃,再也得不到渴望已久的抚爱,内心备感绝望,甚至放弃自我,“外面空无一人”的凄凉感受再度加重。同时,也认定“你不好”。这与之前遗留下来的“我不好”,构成了“我不好—你不好”的人生态度。

任何一种人生态度一旦形成,就会被用来解释所有的经历。

“我不好—你不好”的糟糕态度,驱使孩子拒绝所有人的爱,哪怕周围有人真心爱他。如此长大的孩子,执拗地不肯使用成人意识,心理年龄似乎停在了人生的初始阶段。

仔细体会一下,就能够理解持有这种态度的人了。在他们才一两岁的时候,连妈妈都缺乏温暖和耐心,连妈妈都不是真心地爱他们,这个世界上还有谁值得信赖呢?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儿童孤独症了。

1943年发现这种心理疾病,当时被称为“情感接触孤独障碍”,现在也叫“自闭症”。自闭症与智力、性格无直接关系。其典型特征有:语言障碍、刻板行为、拒绝交流等。世界名人中不乏自闭症患者,爱因斯坦、凡·高、牛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