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做温暖的父母——理解孩子的心理语言

一、我不好—你好

字体:16+-

无论幼年生活幸福与否,无论父母给予的爱多与少,无论父母采取了怎样的教养方式,几乎每一个孩子都曾认定“我不好”。当提到父母时,常常觉得还是“你们好”。渐渐地,“我不好—你好”的人生态度成为我们一生当中最早期、最宿命的结论。

“我不好—你好”是一种普遍性的早期态度。化成一句话,就是“无论我做什么,我都是不好的”。道理很简单,因为婴儿如果得不到拥抱和喂养,得不到最低限度的抚爱和关心,就很难活下来,由此产生“不好”的感受,成为婴儿的自我评价。当得到抚爱和关心时,产生“好”的概念。

在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年里,很容易积累出“不好”的感受。长大以后,就带来了一个问题:为了得到他人的抚爱和认可,我该做些什么?

通常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证实这个“不好”。要么远离那些所谓“好”的人们,跟这些“好”人待在一起太痛苦了。要么破罐破摔,反正不管我做什么,你们都看不上眼,既然你们老说我“不好”,那我就做个“不好”的孩子吧。

方法二:总是乐意顺从别人的要求。持有这种人生态度的人需要大量的抚爱和赞赏,而自身是自卑的,无助的,自己很难满足自己,所以,可以通过努力满足别人的方式来赢得自己想要的。

实际上,如果我们没有学会自我认可,心底始终是不自信的,就算周围所有的人都赞赏我们,我们还是觉得“我不好”,至少“我还不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