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五人格模型是建立在词汇学与因素分析方法基础上的,了解人格属性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抽取人格属性的程序,词汇学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二是建构属性样本的方法,因素分析可以解决这个问题(Saucier & Goldberg,1996)。
建立人格词表是人格五因素模型的基础性工作,因为建立什么词表会影响到提取出哪些因素。为了能够对大五人格进行科学验证,研究者们从三种设计来验证五因素:一是使用不同词表(Norman,1967),二是使用不同方法(Goldberg,1980,1989),三是使用不同语言。
一、重新建立词表
科学结果应该是可重复的,如果运用相同的原理与程序重复建构新的人格词表,仍能证明五因素模型的存在,才具有可验证性。
诺曼(Norman,1961年)重新开始艰巨的选词工作,他使用了1961年版《韦氏新国际词典》(第三版),从中选择了18 125个词,之后用同样的原理对词汇进行不停地再分析、整理,缩减到8 081个,并分为三类:(1)表示稳定特质的词,(2)表示暂时状态和活动的词,(3)表示社会角色、社会关系、社会效应的词。他认为只有稳定的才是人格的成分,他从8 081个词汇中抽取了稳定人格特质的词汇2 800个,并进一步筛选出1 606个词,然后进行再次分类,获得10个因素极(双极),75个词义类别,从中找出131个同义词组,最终构成人格特质词表。
结果证实了五因素模型的存在。但是,同样的方法得出同样的结果,似乎不能很好地说服人,研究者们又开始尝试用不同方法来进行验证性工作。
二、不同方法的验证
用不同方法来对模型进行验证,获得同样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会证明五因素模型的存在。
(一)聚类抽样法
格尔博格(Goldberg,1980,1989)使用了聚类抽样法来验证五因素模型。他首先发展了诺曼的词表,然后对人格词汇进行了分类抽取。其步骤是:对词进行聚类,再从各类词中抽取代表该类的项目。用聚类抽样法,格尔博格建立了三个词汇表:①100个同义词聚类词表,②100个没有配对的形容词词表,③100个形容词构成的反义词词表(50对)。三类词表均支持了五因素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