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把心理学的研究带进了人的深层心理世界,为现代心理学开拓出一个全新的领域。弗洛伊德所创建的精神分析理论是第一个综合性的人格理论,其体系之完整、内容之丰富,堪称人格心理学之最。
一、人性观
弗洛伊德的人性观具有独到且略显偏执的特点。第一,具有决定论的论调,人的行为受控于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如潜意识动机(unconscious motivation)与本能驱力,以及六岁之前的性心理事件。第二,弗洛伊德将人视为一个能量系统,能量是遵循了守恒的原则,一处能量消耗多,其他能量消耗就会减少;一处能量释放受阻,它就会从其他途径中释放。第三,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本恶。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受潜意识的本能所支配,而本能与社会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本能与社会之间的冲突是基本的和普遍存在的,而且原则上也解决不了这种矛盾。
二、人格界定
弗洛伊德并没有对人格进行明确的界定,他认为潜意识是人类心理的主体,精神分析一直被叫做深度心理学(the depth psychology),即潜意识的心理学。潜意识是某些被排斥于意识之下的心理内容和过程。在他看来,人的心理犹如大海中漂浮的冰山,露出海面的可见的是意识,隐没在水面之下的大部分则是潜意识,潜意识是意识的基础,决定着人的大部分行为。在早期,弗洛伊德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潜意识。到了晚期的理论体系中,潜意识的地位从人格结构的改变转变为一种心理现象的描述。
三、人格结构
按弗洛伊德的看法,人格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内包含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部分。
(一)地形学模型
最初,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是由意识和潜意识两个部分构成的。弗洛伊德强调人的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而意识的过程则是由潜意识的过程衍生的,意识又包括前意识,所以实际上他把人格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部分。这一人格模型被称为地形学模型。那些有意识的过程和内容叫做意识;那些可由注意变为有意识的叫做前意识;那些被意识所排斥的内容和过程叫做潜意识。由于意识和前意识在功能上接近,常把它们连在一起称为意识—前意识系统,与潜意识系统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