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格心理学

第四章 艾里克森的人格理论

字体:16+-

第一节 生平事略

E.Erikson(1902—1994)

艾里克·洪伯格·艾里克森(E.Erikson,1902—1994)1902年6月15日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父母都是丹麦人,原来住在哥本哈根。艾里克森的父亲在他出生之前就抛弃妻儿离家出走,他的母亲随即迁居德国,三年之后改嫁给一个犹太医生瑟尔多·洪伯格。从小艾里克森的母亲便告诉他,洪伯格是他的亲生父亲。不过随着艾里克森渐渐长大,他发现自己有着不同于其他犹太人的外貌特征:金发、高大。于是,在犹太人眼里,他是一个“非犹太人”,而在他的德国同学眼里,他又是一个犹太人,两边都不欢迎他。就这样,艾里克森小小年纪便体会到了深深的“同一性混乱”。到了青春期,艾里克森已经隐约觉察到自己的父亲是谁,于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他曾经在自己丹麦人的身份与对祖国德国的效忠之间苦苦挣扎。

艾里克森没有获得任何大学文凭,这或许说明他只是一个平庸的学生,又或许是由于他追求自我认同的渴望过于强烈,因为当他的继父要求他进入医学院学习时,他却决定要成为一个艺术家。其后的几年,艾里克森流浪于欧洲各地,以给孩子们画像为生。1927年夏天,他终于在心目中的艺术圣地——维也纳落下脚来,任教于一所为弗洛伊德的朋友及病人的孩子们开办的小学校。在那里,艾里克森认识了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这位知名的精神分析师不仅帮助艾里克森继续学业,更授予他精神分析的训练,并以相当低廉的价格亲自对他进行个人分析。1930年,艾里克森与舞蹈家塞森女士结婚,后育有两儿一女。无疑,从维也纳开始,艾里克森的人生改变了。

1933年,由于纳粹的兴起,艾里克森从欧洲移居到了美国波士顿,并成为波士顿第一位开业的儿童心理分析师。同年,他成为亨利·莫瑞主管的哈佛医学院神经精神病学系的一名研究员。1936—1939年间在耶鲁大学人类关系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并在耶鲁医学院从事教学工作。从1938年起,艾里克森开始对两个印第安部落进行长达几年的研究。他深入印第安人的居住地,进行实地考察,收集到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诸如此类的人类学研究,使艾里克森进一步意识到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的重要性,这种认识极其强烈地渗透到了他的整个人格理论之中。1939年,艾里克森把自己的姓名改为艾里克·洪伯格·艾里克森,显示出他在身份认同上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