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四五十年代,心理学界的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两大流派占据着主导地位,到了六十年代,美国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理论流派——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六七十年代迅速发展,成为现代心理学的第三势力(third force)(也称第三思潮)。之所以称其为第三势力,是因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打着反对精神分析的性本能决定论和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的旗帜而崛起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个多学派的松散团体,由许多具有类似观点的心理学家组成,如霍妮、弗洛姆、戈尔德斯坦、布根塔等,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和罗洛·梅等。虽然他们有着各自独特的观点,但他们都强调个人的责任、强调“此时此地”、注意个人的现象场、强调个人的成长。
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一、社会历史背景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产生和发展的,这与美国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大多得到了满足。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追求更高级的需要,希望实现自我价值。所以,人本主义心理学所探讨的主题,比如人性、意义、自我实现等,反映了在美国物质生产高度发展历史背景下的社会需要。
其次,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尖锐。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军备竞赛和核战争的威胁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压力。精神空虚、道德沦丧、青少年犯罪、吸毒、种族歧视和失业率居高不下。也就是说,一方面是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是生命意义和价值的丧失。
再次,青年人对现状的不满,到六十年代发展为一场反主流文化运动。这表明,只是经济的繁荣,科技的发达,并不能解决人类的精神生活和对价值的追求。这些正好与人本主义心理学所强调的某些东西一致,如注重自我,提倡人的完善,注重行为的此时此地性,重视直觉和高峰体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