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战士的餐桌:二战各国战地饮食传奇

第三章 苏联篇

字体:16+-

在二战反法西斯阵营的主要成员国中,苏联遭遇的危难和付出的代价仅次于中国。在1941年6月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行动后仅半年,苏联失地千里,损兵百万,濒临崩溃边缘。然而,凭借俄罗斯民族特有的韧性,苏联军民挺过难关、积蓄力量、反败为胜,最终直捣纳粹帝国的巢穴,赢得了最终胜利。在长达1400余天的苏德战争中,苏联人实际上一直在同两个敌人作战,一个是凶悍的轴心国军队,另一个则是饥饿。由于在战争初期就失去了最富庶的粮食产地,苏联在整个战争期间都深受食品匮乏的困扰,苏军士兵的伙食即使以最低的西方标准衡量都是粗劣且不足的,在主要参战国中可能仅略好于积贫积弱的中国。苏联为了战胜饥饿利用了各种手段和资源,包括深入动员征集和生产的粮食,美国通过《租借法案》援助的罐头和食品,还有前线部队自行筹集的物资,甚至从敌人手中缴获的战利品,而最有力的武器还是被战斗民族奉为“生命之水”的伏特加!

俄罗斯虽大已无路可退——二战苏军饮食纵览历史上,俄国士兵素以坚韧耐劳而著称,对于恶劣环境和粗糙饮食有着超强的忍耐力,这一特质也被苏联军队所继承。相比沙俄时代的俄国军队,苏联红军在两次大战之间的后勤供应能力还是有所增强的,得益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的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的工农业生产都取得了显著进步。工业的迅猛发展为军队提供了大量技术装备,农业在推进集体化过程中虽然遇到了挫折,但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果,粮食产量获得增长,为军队的有效后勤保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统计,苏联的粮食产量在1937年达到战前的最高峰,为9740万吨,相比之下沙俄时代在一战前粮食产量最高的1913年才7650万吨。在此后几年中,尽管大规模扩军动员了上百万农民入伍,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但到194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仍达到9560万吨,同年还生产了1076万吨牛奶及乳制品、210万吨肉类和7610万吨土豆。充足的农产品供应确保苏军的伙食标准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以1940年苏军山地部队的每日口粮供给标准为例,每个士兵每天可以得到面包1000克、肉350克、动物油脂60克、豆类和谷物200克、新鲜蔬菜350克或干菜70克,此外还有盐、糖、番茄酱、果汁、茶叶、干果等配给,必要时还可以额外提供200~400克的罐头肉或50~100克的乳制品,应该说数量和营养都是很充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