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规则,又称定型规则,是指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做为判断和评价他人的依据。
社会心理学家包达列夫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个人的照片分别给两组测试者看,照片的特征是眼睛深凹,下巴外翘。向两组测试者分别介绍了情况,给甲组介绍情况的时候说“此人是个罪犯”;给乙组介绍情况的时候说“此人是位著名学者”,然后,请两组测试者分别对此人的照片特征进行评价。
评价的结果是,甲组测试者认为: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凶狠,狡猾,下巴外翘反映其顽固不化的性格。乙组测试者认为: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具有深邃的思想,下巴外翘反映他具有探索真理的坚韧精神。
为什么两组测试者对同一照片做出如此截然相反的评价?原因很简单,这就是人们对社会各类的人有着一定的定型认知。把他当罪犯来看的时候,自然就把其眼睛、下巴的特征归类为凶狠、狡猾和顽固不化,而把他当学者来看的时候,便把相同的特征归为思想的深邃性和意志的坚韧性。刻板规则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定势规则。
有些人总是习惯地把人进行机械的归类,把某个具体的人看做是某类人的典型代表,把对某类人的评价视为对某个人的评价,因而影响了正确的判断。刻板印象常常是一种偏见的看法,人们不仅对接触过的人会产生刻板印象,还会根据一些不是十分真实的间接资料对未接触过的人产生刻板印象,得出固化的结论。例如:老年人是保守的,年轻人是爱冲动的;北方人是豪爽的,南方人是善于经商的,等等。
《三国演义》中曾与诸葛亮齐名的庞统去拜见孙权,“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庞统又见刘备,“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不悦”。孙权和刘备都认为庞统这样面貌丑陋的人是不会有什么才能的,因而产生不悦的情绪,实际上这是刻板规则的负面影响在发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