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登基之后,曾经把自己和康熙做了一个比较,说自己事事不及其父,唯有洞悉下情之处比其父高明。确实,康熙八岁即位,深居九重。虽然天亶聪明,然自古天子所居的都是极易受人蒙蔽的地位,没几个人敢对皇帝说真话。正如戴逸先生所说:“新皇帝……置身于变幻莫测的官僚政治的漩涡中。周围充满着欢呼和赞美,欺骗和谣言,摇尾作态的献媚乞恩,诚惶诚恐的畏惧战栗……”[1]为什么会这样呢?雍正皇帝曾经现身说法,说这是因为大家在皇帝面前说话,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大小臣工方欲自行其私,又孰肯敷陈其弊”[2],就连他自己都没对老皇帝说过几句真话,“在朕居子臣之位,定省承欢,又有不便陈言之处。以朕为皇考之爱子尚不能言,则皇考果何从而知之乎?”[3]
中国历史上,除了开国之君,那些能大有作为的君主往往有一个特点,就是都曾经深入民间社会,对社会实情有着深入透彻的了解。比如创造了汉代“汉宣中兴”的汉宣帝,小时候曾经进过监狱,十七岁才被霍光从民间迎入宫中,深知当时民间疾苦和吏治得失;明孝宗的童年也非常不幸,生下后差点被皇后溺死,幸被好心人藏起,吃百家饭长大,所以他即位后才能励精图治,有针对性地施政,创造了明代的“弘治中兴”。
雍正皇帝也是这样。他曾经居于藩邸四十余年,在康熙朝的储位斗争中饱经风波之险,对天下利病、世事人心有着深入的认识。他说:“朕事事不及皇考。惟有洞悉下情之处,则朕得之于亲身阅历。朕在藩邸四十余年,凡臣下之结党怀奸,夤缘请托,欺罔蒙蔽,阳奉阴违,假公济私之习,皆深之灼见,可以屈指而数者。”(《清世宗实录》卷四九)
因为洞悉下情,所以雍正施政比康熙更现实、更理性。清代帝王原本一贯强调务实,比如皇太极就认为,凡事莫贵于务实。在征服中原的过程中,满族统治者就表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一切判断从现实出发,因势利导,灵活实用。雍正皇帝对列祖列宗的这方面经验总结得最深刻到位,他说:“本朝龙兴关外,统一天下,所依靠的,惟有‘实行’与‘武略’耳。我族并不崇尚虚文粉饰,而采取的举措,都符合古来圣帝明王之经验,并无稍有不及之处。由此可知,实行胜于虚文也。”从雍正以后的所作所为看,他比康熙更能实事求是,而不为教条所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