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乘止观述记

第19章 大乘止观述记(16)

字体:16+-

卷十六

(辛)三,通简。分三。(壬)初,正简示。二,约幻喻。三,约梦喻。初中四。(癸)初,简止观功能。二,简四重深义。三,简修有次第。四,简妄执须除。今初。

上来三番明止观二门。当知观门,即能成立三性缘起为有。止门,即能除灭三性,得入三无性。入三无性者,谓除分别性,入无相性;除依他性,入无生性;除真实性,入无性性。

此明止观二门,各有功能也。盖观能成立三性,是为缘起有门。止能证入三无性,是为解脱空门。观门中,初观五阴六尘等法,皆由无明妄想分别而有,即成分别性缘起。何以故?一切法若离分别,本来非有故。次观诸法唯识所变,皆是虚相,即成依他性缘起。何以故?因缘和合,唯虚无实故。更观诸法有即非有,唯是一心,即成真实性缘起。何以故?心外无法故。如是三性缘起,是为真空不空,成立妙有。止门中,初则了达诸法本来非实,何必分别?执实之心即灭,则离分别、入无相性。何以故?分别原以执相实有为性,今不执相故。次复了达无实之虚,唯心所现,本自不生,今即无灭,执虚之心亦息,则离依他、入无生性。何以故?依他原以缘生虚相为性,今知无生故。更复了达真心,离四句绝百非,不可自生分别,横执之真亦灭,则离真实、入无性性。何以故?真实原执别有真心为性,今知不可分别故,心体本寂故。此中第一重无相性,为空解脱门。第二重无生性,为无相解脱门。(无相性,是不执虚为实。无相解脱,是不执虚相。)第三重无性性,为无作解脱门。(一名无愿,亦名无起。)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即三三昧,一名三三摩地。是为重空三昧、诸空不生也。又当文云“除灭三性”者,非谓三性可除,乃是舍离三性之执,如《金刚经》云“法尚应舍”,是舍法执,非舍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