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要说明的是:在后文中出现的“宝森”“宝田”实为同一人,根据数据源不同,而有异呼。)
丁连山是个鬼魅一般的人物,但这不是生成胎就,而是有一段特殊的渊源。若非涉入一段中日之间、北洋与国府之间的秘辛,他自己的人生,不会老是在黑暗里摩挲,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从此,我便堕入了鬼道!”
这事关乎一九一二年的奉天血案,但是背景还要上推到一九〇五年的“刺杀出洋五大臣”事件。
光绪三十一年乙巳(1905)九月二十四日,清朝辅国公载泽、兵部侍郎徐世昌、户部侍郎戴鸿慈、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绍英,五大臣正式出洋考察。消息传出得很早,看来也很准确——五个人从北京搭火车到天津,再转乘海轮,西游取经,看是否能由攻错西洋宪政的妆点,来为君主制度赢得些苟延残喘的时间。
光天化日、众目睽睽,整起爆炸事件被各方面考掘得十分详细。一般咸信:刺客就是当场被炸死的吴樾。由于他装扮成亲随模样却操着一口桐城腔的话语,被人识破了,在行将就逮之前仓促发难,只让五大臣受了些皮肉轻伤,吴樾自己则当场给炸成七零八落的碎片。
据说:吴樾行刺前数日,曾经在“芜湖科学图书社”的阁楼上和同志赵声与陈独秀开秘密会议。赵声,字伯先,也是一个坦**、豪迈的志士,抢着要北上从事这必死的任务。吴樾说了一段话,影响革命史十分深远:“舍一生拼与艰难缔造,孰为易?”伯先曰:“自然是前者易、后者难。”吴樾遂道:“然则,我为易,留其难以待君。”这几句话,看来要比一声炸弹的巨响更为震撼人心,因为它把生死看得太从容、太淡然。
虽然事前吴樾留有遗书,表示并无同伙,以免牵累革命同志,清廷侦办此案的官员也倾向于以一人涉案、独力行凶定谳,以免震骇那惊魂甫定的慈禧太后。然而,此番炸弹暗杀不只是有组织、有计划的行动,还有另一个同行掩护的共犯,叫张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