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到,引入“额外的大量流动性注入、额外的信用货币扩张”,乃是90年代当家人对于解决当日经济困境开出的药方,然而,梦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改革开放”的口号喊了十几年,到了这个世纪的最后十年,中国依然是世界贸易体系WTO(世界贸易组织)之外的看客。充其量,中国仅仅是“日元经济圈”中最低级的成员,承担着为日元经济圈中所有成员提供原材料(如木材)、能源(如石油煤炭)、资源(如稀土)和最初级加工的产品(如纺织品)的角色,在这个背景下,没有多少国际资本进入中国。
《资本论》中提到这样一句话,“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这话说到了资本的本质上,在这个资本一统天下的世界上,资本的追求仅有一个,那便是利润,如果说还有别的要求的话,那就是更高、乃至于最高的利润。我们反复强调的“High Return,Low Risk”(高回报,低风险),也不过是这个原理的衍生而已。
换言之,要想引入大量资本进入中国,必须对国内进行改革,制造出为国际资本带来高回报(High Return)甚至是最高回报(Highest Return)的环境来。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将本国生产要素成本降到全球最低,我们回首当日改革,便会发现,这就是90年代当家人的指导思想。
在当时的改革措施里面,最有魄力的,莫过于当日的国企改制。所有的国有企业之中,对于大企业和重点企业,采取“抓大”政策(全力支持),而对于中小企业,则采取“放小”的政策(放手私有化,交给私人资本去经营)。而对于工人,其做法是,大量国企工人下岗,对其工龄以少量资金实行“买断”,从而推向社会,令其自谋职业和出路——这是“尴尬年代中最尴尬的人”所承担的重担和成本,但是这绝非全部,也非痛苦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