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塞尔伯恩博物志

第28章 致戴恩斯·巴林顿的书信(16)

字体:16+-

以下事例体现出了“本能”那始终如一的影响力。松鼠、田鼠和一种名为“五十雀”(即普通)的鸟几乎都以榛子为食,但它们弄开榛子的方式却各不相同。松鼠会先锉掉榛子的细端,再用长长的门牙将其嗑成两半,就跟人们用刀撬开榛子的动作一样。田鼠会用牙齿在榛子表面凿出一个规整得犹如钻孔器[253]凿出的洞。但这个洞的洞眼很小,不免让人纳闷它要如何才能掏出里面的仁。而“五十雀”则会用喙凿出一排不规则的小孔。不过,鉴于这“小艺术家”没有能固定住榛子的前爪,所以它会先将其固定在树缝或石缝里,然后才站上去,开始像灵巧的工匠般钻凿坚硬的榛壳。得知某处有“五十雀”出没后,我们便常往那里的门缝塞榛子,结果发现这些榛子总能被那些鸟凿空。此外,“五十雀”钻凿时发出敲击声颇大,老远便能听见。

您略通音律,或许能告诉我为什么音乐会都已结束数日,旋律对人们的影响却依然存在。下面这段话或许能很好地表达我的意思:

“相比人类的声音或乐器之声,他之所以更喜欢鸟儿的鸣唱,并不是说前者不能给他带来愉悦,而是因为人类音乐的起承转合会扰乱他的思维,吸引他的注意力,打断他的睡眠。而鸟儿的鸣叫则不会带来这般困扰,因为无法模仿的声音不会扰乱心神。”

——出自伽桑迪的《佩雷斯克传》

这段奇妙的引文与我遇到的情况完全契合,把我经常感受到、却未能言说的感觉都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一听到优美的音乐,其中的乐章便会从那一刻起日夜在我脑中盘旋。尤其是睡梦初醒时,这些久久不散的乐音带给我的困扰,实在比欢愉更多。这些优雅的课程始终撩拨着我的想象力,时时重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即便在我思考较为严肃的事情时,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