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在客体关系发生之前有一个阶段,并且延续了几个月,这个假设隐含的意思是:除了依附在婴儿自身的力比多之外,那些冲动、幻想的焦虑、防御,如果不存在于婴儿身上,那么就没有和一个客体发生关联,也就是说,它们是凭空运作的。对儿童的分析让我了解到:每一种本能冲动、焦虑情境、心理过程都牵涉到(外在或内在的)客体。换句话说,客体关系是情感生活最核心的部分,而且爱与恨、幻想、焦虑与防御,也是在生命一开始就展开运作,并和客体关系密不可分地联结在一起。这个洞察使我对许多现象有了新的了解。
现在,我要提出本篇的结论:移情源自与最早阶段中决定客体关系的同一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在分析中一再地回溯到客体(所爱的与所嫉恨的、外在的与内在的)之间的摆**,这种摆**主导着早期的婴儿阶段。只有当我们探索早年的爱与恨之间的互动、攻击性的恶性循环、焦虑罪疚感与攻击性的升高,以及这些冲突情绪与焦虑所朝向的客体的不同层面,我们才能够完全认识正向与负向移情之间的相互关联。另一方面,通过对这些早年过程的探索,我确信对负向移情的分析是分析深层心理的前提。这一点过去在精神分析的技术方面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3]分析正向移情,也分析负向移情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是我多年来一贯主张的,也是治疗各种病人、儿童与成人时必须依循的原则。在我从1927年以后所写的大部分著作中,我已经对这个观点提出了具体论证。
这种方法在过去使得儿童精神分析成为可能,而在近几年,在分析精神分裂病人方面被证实极为有效。直到1920年以前,人们一般都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无法形成移情,因而无法接受精神分析。自那以后,人们开始尝试使用各种技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精神分析。然而,在这方面最根本的观点的改变则是在最近才发生的,而且是和分析师对婴儿早期运作的机制、焦虑与防御有了更多的认知密切相关。由于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从应对爱与恨的原初客体关系上发展出来的这类防御,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发展正向与负向移情的事实已经得到充分的了解。如果我们一致将以下原则应用在精神分裂症病人身上[4],即分析负向移情与正向移情是同样必要的,而且事实上,若欠缺其中任一要素,将造成另外一项无法被分析,那么这个发现就可以被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