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婴幼儿的行为(1952)
这篇文章是从梅兰妮·克莱因提供给1943-1944年世纪论战的文章所发展而来的,其重要性与前一篇文章等同。《关于婴儿情绪生活的一些理论性结论》详细陈述了梅兰妮·克莱因关于早期发展的最终理论——除了她在1957年的著作中补充的原初嫉羡。在本文中,以这个理论来解释,说明婴儿被观察到的感觉与行为细节。
在理论方面,一个有趣之处是在文章的批注一,明白地陈述了一个假设,这个假设一直是梅兰妮·克莱因工作的前提,也就是婴儿对独特的好客体(也就是母亲的**)具有与生俱来的无意识认识。
精神分析游戏技术:其历史与重要性(1955[1953])
这一篇是最接近于梅兰妮·克莱因专业自传的文章,它记录了她在早期作为儿童分析师的历史。这篇文章有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包含了诠释儿童游戏的例子,这些例子在第二个比较长的版本中被儿童案例的说明所取代。本文所收的是第二个版本,有些进一步的病史资料可见于《儿童精神分析》第一版的引言中。本篇最有趣的是梅兰妮·克莱因说明了她在每个儿童案例中所获得的特别发现。
论认同(1955)
这是梅兰尼·克莱因三篇以文学作品为素材的论文中的第二篇,其他两篇分别是《艺术作品和创作冲动中反映出的婴儿焦虑情境》(Infantile Anxiety Situations Reflected in a Work of Art and in the Creative Impulse,1929)和《关于〈俄瑞斯忒斯〉的一些思考》(1963).
这篇论文对法比安的研究,用梅兰妮·克莱因的话来说,“几乎就像他是一个病人”。法比安是朱利安·格林(Julian Green)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本文最大的有趣之处在于,它从新的方面来探讨投射性认同。在《从早期焦虑讨论俄狄浦斯的情结》(1946)中阐释的投射性认同的概念,包含若干各不相同却互相关联的过程。在1946年,梅兰妮·克莱因描述了由投射性认同形成的客体关系的形式。在这种客体关系中,客体等同于自体分裂出来的部分。此处她研究的不是投射性认同带来的客体的改变,而是主体身份的改变。通过侵入客体,主体占有并获得了客体的身份。梅兰妮·克莱因用法比安的故事(他进入并且成为一系列不同的人)来讨论用这种方式获得假身份的动机。她也讨论了为投射性认同选择客体的问题,以及这种认同导致的自我的状态和焦虑,也包括那些人格裂解部分的命运——它们被感觉是留在了新的身份之外。她还简要描述了一个完整无损的内在好客体对分裂和投射有益的支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