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嫉羡与感恩

第71章 附录一:注解(3)

字体:16+-

对精神分裂症中的抑郁的论述(1960)

梅兰妮·克莱因参加的最后一次精神分析国际会议,是1959年在哥本哈根举办的第21届会议。她提交了两篇论文:这篇短论文和《关于孤独感》。这篇论文是抑郁症专题论丛的一篇,研究精神分裂症中的抑郁症状。梅兰妮·克莱因在这里修正了她早期的一些观点。

在描述这篇论文之前,汇集她关于这个主题的观点可能是有益的。因为精神分裂症——事实上是精神病,在她的专业生涯中一直都是她的兴趣所在。一些观点从一开始就提出来了。她认为精神病过程发生在比一般认为的更早的年纪,有两种不同的方式:在正常婴儿身上,精神病过程是正常发展的一部分;在精神病人身上,甚至在其童年时期,就呈现出繁复和异常的形态。同时,她认为精神病过程和施虐有关,它们源自急性焦虑,这种急性焦虑导致过度使用某些原本正常的防御,并造成破坏性影响。

这些观点最早粗略地出现在1927到1929年间的几篇论文中。在《正常儿童的犯罪倾向》(Criminal Tendencies in Normal Children,1927)中,她注意到一个事实:逃离现实既是儿童的正常防御之一,也是儿童精神病的基础(如果它成为普遍人格)。在《俄狄浦斯情结的早期阶段》(1928)一文中,她描述了攻击母亲内在的潜意识幻想所导致的恐怖的内在世界和精神病。在《儿童游戏中的拟人化》(1929)一文中,她列举了儿童精神分裂症的征兆,详加说明游戏的典型形态,并且从她当时正在进行的早期超我研究中得到结论:精神病的一个核心因素是早期超我所造成的急性焦虑,而早期超我是由儿童施虐幻想中的形象形成的。下一篇论文《象征形成在自我发展中的重要性》(1930)中,记录了对一名精神病儿童的首次分析,以及一种先于压抑且可以和压抑区分开来的防御机制的存在。梅兰妮·克莱因描述了自我如何利用这种早期机制,来驱逐它自身的施虐冲动,并攻击有敌意的客体。她还描述了如果这个机制(当时还没有命名)被过度使用,来排除一切施虐冲动和焦虑,对发展所产生的毁坏效果:自我因此缺乏进一步发展的手段,仍然停留在一种精神病的状况之中。这些观点中包括导向《从早期焦虑讨论俄狄浦斯的情结》(1946)一文中的“投射性认同”的一些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