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罪疚情绪与外尿道施虐和肛门施虐紧密相关,这些情绪来源于幻想攻击,在施虐高峰期[123],儿童幻想攻击母亲的身体。在早期分析中,我们了解儿童害怕“坏”母亲,这个母亲不断要求儿童归还大便和从她那里被偷走的干净小孩,因此当生活中母亲(或者保姆)要儿童保持清洁的同时,她就变成了一个“坏”人,这个“坏”人不仅要求儿童远离大便,而且在儿童的幻想中,这个人总是想要从他的身体内武力夺走这些大便。另外一个巨大的恐惧来源是内射意象,因为儿童的破坏性想象力针对的是外部客体,他总是以为身体内部有同样野蛮的破坏性攻击。
在这个阶段,把粪便比作危险、有毒、可燃烧物甚至各种攻击武器,其结果就是儿童害怕自己的排泄物变成攻击自己身体的武器。这个排泄物等于攻击工具,以及儿童的攻击幻想进一步造成儿童害怕外部和内部客体的攻击,这些焦虑的源头全部都强大无比、手段高明,我认为训练孩子“保持清洁”是造成儿童焦虑情绪的最深层次的原因。
因此,儿童表示厌恶、遵守秩序和保持清洁,这些反应的形成来自于各种不同源头的焦虑情绪,这些源头都来自早期危险情境。从肛门期的第二个阶段开始,儿童与客体的联系已经发展,我们知道,他的怜悯反应更加显著可见。而且正如我之前所强调,他对客体的满意情绪保证点没有纳入这种严厉的罪疚情绪,也没有考虑焦虑情绪与前性器阶段发展趋势的紧密联系。这种早期“保持清洁训练”给成年人的永久印象及其影响儿童终身心里发展的方式——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在成年人的精神分析中看见——它们均指向儿童早期“保持清洁”的做法,以及由此导致的罪疚情绪两者之间存在紧密联系。费伦齐(Ferenzi)在《性习惯的精神分析》(1925)中委婉表示,这两者之间有更加直接的因果关系,而且存在某个超我生理前导,他把此前导称之为“括约肌道德”(sphincter morality)。了儿童自己的安全,保护他不受外在和内在的破坏,客体修复成原样也是他身体保持完整无损的必要条件[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