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道由器传的成功茶席,不仅包含着阴阳和四时的变化,而且有开有合,有规有矩,善始善终。
煮茶炉,苦节君子
煮茶炉,是在茶席高低、横向、纵向三个维度上,形成错落有致空间结构的重要元素。常见的煮水炉,有金属的风炉、陶泥炉、电炉、酒精炉等。
唐代以后,煮茶的火炉通称为茶灶。《唐书·陆龟蒙传》说陆龟蒙居住在松江甫里时,不喜与流俗交往,虽造门也不肯见,不乘马,不坐船,整天只是“设蓬席斋,束书茶灶”。唐代陈陶的《题紫竹诗》中写道:“幽香入茶灶,静翠直棋局。”南宋杨万里的《压波堂赋》,也有“笔床茶灶,瓦盆藤尊”之句。
古往今来,茶灶中的竹泥火炉,一直在茶席上备受青睐。竹炉是在泥炉的四周,用竹编装饰的煮水茶炉。竹与茶,都是世间清物,二者最相宜。纵观历史,历代嗜茶的文人,对竹都抱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唐代柳宗元有《苦竹桥》诗:“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竹子因中空有节,其性坚韧,虽弯不折,经冬不凋,四季常青,因此,明代文人便赋竹炉以人格化,称竹炉为“苦节君”,谓其虽受火焰烤炙,仍以素有真心节操而能自守,故名。
苦节君之名,最早见于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其上卷之茶泉论中,提到茶具十六器,详细地罗列了明代的茶具,其中的总贮茶器七具之一,就有苦节君,并释文为:煮茶竹炉也,用以煎茶。他明确指出了苦节君的用途,即是煮水煮茶的炉子。竹茶炉在文人的心目中,是很有分量的,也是高雅不俗、节操清苦的君子象征。清代陆廷灿的《续茶经》中,对苦节君进行了形象描绘,其铭曰:“肖形天地,匪冶匪陶。心存活火,声带湘涛。一滴甘露,涤我诗肠。清风两腋,洞然八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