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所谓“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影片。转到一监不到一个月主席逝世,接着就是“四人帮”垮台。本来“反击右倾翻案风”该刹车了,但北京的运动并未停止。那时旧电影(1966年以前拍摄的)大多没有解放,社会上放的电影也多是1975、1976年间拍摄的。经过文革,文艺政治化搞到极端,当时最大的政治就是“反击右倾翻案风、批邓”。因此这时的影片内容就是谎言的汇聚,是对观众智力的侮辱,也不妨说是一种测验。有个片子的名字记不清了,但它的第一个镜头,即使过了30年仍然记忆如新:一个革命派的姑娘,风风火火,怒气冲天,从岸边跳上一只小船,一把抓住船上一男人的肩头,刺啦一声,撕下一大块布来。这是一个大特写。
原来这位女革命派阻拦其男朋友进城做小买卖,“搞资本主义”。这位女士的形象就是当时极其时髦的“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造反派角色。另一个就是《欢腾的小凉河》,这是个针对性很强的政治片。影片中有个“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一出场就是要“整顿”,要以“三项指示为纲”,要搞“四个现代化”等等一类大多数民众听着合理,却被主流舆论狠批的口号。这个副主任在外在造型上都模仿邓小平,留着小平头(“四五”之后,“小平头”就成为一种“反动”的政治意象),穿着藏蓝色的中山装,并在与无产阶级革命派争论时,引“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这句邓氏名言。虽然影片把这个副主任当做反面人物来塑造,但他颇具气势,言辞尖锐,与造反派辩论时侃侃而谈,影片想贬损这个人物,反而增加了我们普通观众对他的好感。
印象最深的影片是1975年中国新闻纪录影片厂拍摄的访问“民主柬埔寨”的纪录片。这个片子很长,分上下集,大约有三个小时。我很佩服拍摄者的毅力,这样一个没有色彩、没有欢笑的空间,他们居然能够专心致志地审视那么长时间。当时柬埔寨内,人们穿的一律是黑色(仿佛是秦始皇时代的“尚黑”),无论男女,女的只比男的多一条黑围巾。不过这让一监犯人(犯人服装都是黑色)感到亲切,看看银幕,再瞅瞅衣裤,真有“天下同此一色”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