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南京临时政府很快就结束了,因为实事求是地说,孙中山和南京临时政府确实不足以解决当时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孙中山拥有新思想,革命党人拥有新精神,但这些都不足以将一个混乱的中国带上常态发展轨道。在当时国内外一切关心时局的人眼中,真正有能力收拾旧河山一统江湖的,还是政治强人袁世凯。这就是所谓“非袁莫属”的意思。
袁世凯是晚清政治强人,他从甲午战后的维新走到戊戌年间的变法,再到1901年的新政,直至1906年的预备立宪,袁世凯都是这一系列政治变革的鼓吹者和重要推手。他具有清廷内部旧官僚难得的新见解新思想,而且在过去十几年官场历练中,袁世凯养成了别人难以企及的手段和手腕,以及非凡高超的办事能力。他是光宣朝无人可企及的能臣,只是因为各种原因,袁世凯在光绪帝和慈禧皇太后相继突然去世后被开缺回籍,静养三年。
袁世凯开缺回籍的故事非常复杂,但袁世凯并没有因为这个挫折而改变对清廷的忠诚。武昌起义发生后,清廷迅速启用袁世凯,袁世凯也最大限度争取南北和解重回君宪主义轨道。这在现在许多研究中已经得到了证明。然而到了最后,依然因为满洲贵族在根本问题即国会构成上不愿让步,君主立宪在最后时刻还是毁于一旦。这确实非常可惜。
君主立宪无法实现,各方要求走向共和,南北妥协达成后,清帝退位,颁诏宣布委托袁世凯组织临时政府,与南方革命党人商量共建一个新国家。在这种情形下,孙中山遵守诺言,将中华民国政府临时大总统的权杖转移给袁世凯,是为中华民国正式开国。
袁世凯主导的中华民国确实没有接着南京临时政府的民国思路往下走,更没有接纳孙中山五权宪法、三民主义,以及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论。这是因为袁世凯毕竟是晚清君主立宪政治改革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他不仅具有一套完整的宪政理想,而且亲身参与了晚清十年宪政改革实践。在袁世凯的政治概念中,民主共和原本与君主立宪并没有根本区别,除了一个君主必须废除外,共和体制其实也是一种宪政体制。这种体制所实行的其实也应该是一种东西洋通用的代议制形式,而不是孙中山所期待的全民政治,更不存在重回启发民众,先军政,再训政,慢慢培养民众的宪政习惯,慢慢将宪政民主的权利还给人民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