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悖论是:那些最想控制孩子的家长,最终会发现其对孩子的控制力最弱。但这还没完,更有意义的一点还在于,这种以强势为基础的养育方法不仅无效,同时还极具破坏性,即使暂时看起来有用。撰写《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一书的已故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曾指出:“专制的环境令人生病。”
当然,人们生病的方式各有不同。心理学家早就认识到,同一潜在原因会导致各不相同的结果出现。例如,对自身价值产生怀疑会导致有些人长期萎靡不振和缺乏安全感,但有些有此怀疑的人则会表现得傲慢自得,他们似乎是在用虚张声势来补偿其较低的自我评价。因此,两种明显对立的人性特征也许本是同根生。
这就是家长坚持绝对控制的结局:有些孩子会变得极度顺从,有些会变得极度反抗。现在就让我们逐一看看这两种不同的反应。
许多家长都梦想拥有一个永远听话的孩子,但正如我在序言中说过的:孩子事事表现顺从并不见得是好事。我们取笑办公室里的“应声虫”,即对老板唯唯诺诺从不提反对意见的员工。那么,是什么让我们认为“应声虫孩子”就是理想的呢?
1948年,美国《儿童发展》杂志首次刊登了一篇相关调查报告,发现经常受到家长控制的学龄前儿童“沉默、乖顺、无抵抗意识”,却不愿与同龄人互动,对事物缺乏好奇心,不具备创新性。研究人员总结道:“专制性管制……获得了孩子的顺从,却以其个性自由的缺失为代价。”
那么极度服从是过度管制的后果之一。但同样是逼迫,有些孩子却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反抗任何事、反抗所有事。他们在生活中的意愿、判断和需要全部遭到了压制,那么唯一可以恢复其自主感的方式就是变得极度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