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对“节”的解释是:
竹约也。约,缠束也。竹节如缠束之状。
饮食有节,顾名思义,即无论吃饭喝水都要适度,有节制,吃到七八分饱应是刚刚好。
进一步的意思则是指饮食的节奏。饮食的节奏至少可分为大节奏和小节奏。所谓大节奏,就是一年四季农作物的节奏,通俗说就是地里产什么就吃什么,即所谓的顺应天时吃时令食物。小节奏就是一天的摄食节奏,一日三餐要有相对固定的时间点,到什么点用什么餐,经常“废寝忘食”或“加餐夜食”的人就没有遵循饮食节奏。
主食是大小节奏的基调,无论春夏秋冬,早中晚餐,都应以主食打底。最复杂也是最难理解的一层是食物的搭配和调和节度,中国人的饮食不是随意搭配的,而是用酸甜苦辣等不同口味的食物调和出色香味美、有养身养神作用的佳肴。中国人独有的饮食文化讲究的是“五味调和”,根据不同食物的营养和不同人体的需求进行调和,最大限度地让食物的精华为人体所用。
所以,“饮食有节”应该包括饥饱适度、顺应天时、五味调和三层境界。
一、饥饱适度:食不过饱,健康最好
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就认为“饮食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教育家孔子也主张“食勿求饱”。
一千五百年前,唐代医家“妙应真人”孙思邈说得更全面,“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还道出了个中缘由,即“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癖”。所以要少食多餐,不过饥过饱,要“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因为多食不消化,不仅无益,反而伤身。
怎样才算是不过饥过饱呢?孙真人说了“当欲令如饱中饥、饥中饱耳”,大概就是现代所说的七八成饱。过饥过饱都会对身体造成损伤,“盖饱则伤肺,饥则伤气”。相传孙真人活到141岁才仙游,百余岁时犹视听不衰、神采甚茂。孙真人之所以如此长寿,得益于其饮食有节的养生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