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烧陶的过程当中,
燃烧材料树木枝干跟
干草产生的灰落在了
陶胚子的表面,
这就是自然落灰现象。
《墨子》载:“昔者夏后开[1]使蜚廉折金[2]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鼎成三足而方……以祭于昆仑之虚。[3]”在夏代,夏后启让蜚廉到山里去开采铜矿,在昆仑陶铸,鼎铸成后用它来祭祀神仙。古文字学家、训诂学家于省吾先生在 《双剑 诸子新证·墨子三》中释:“陶谓作范,铸谓 金。凡古代彝器,未有不用范者,近世所发现之商陶范,固所习见。”
陶铸的成功使用直接导致了青铜器在其后千余年的长足发展,在夏代,进入了我们常说的“中国青铜时代”,标志着人类的文明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包括了夏、商、西周、东周在内的历史时期,期间人们开始大量使用青铜制造兵器、礼器、炊器、食器、酒器、饮器、乐器……相比陶器,青铜器坚硬、耐用且不吸水,这种新型金属材料铸造工艺的兴起使得陶器的使用不断减少。青铜器的进步与更新,对其时制陶工业的不断完善亦有反哺作用。
甗,上甑下鬲的联体器,上部用以盛物,下部用以盛水,中间有箅可以通蒸汽。三联青铜甗是一灶数眼的炊具,可同时加工数种食物。
爵,斟酒器,有点公道杯的影子了。
觚,饮酒器。茶杯的先祖。
盉,盛酒器、盛水器。柄、足、流、盖俱全,执壶、紫砂壶的远祖。
据考古测定,早期陶器的烧结温度都在1000°C以下,所以有那么句话叫作“千度成陶”。随着陶窑结构的进步、烧造技术的发展,窑内的烧成温度逐步达到了1200°C,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创造出了原始的瓷器。[4]一般说来,瓷器区别于陶器的特征有四:其一,瓷原料中三氧化二铝的含量高,三氧化二铁的含量低,所以瓷器的烧造耐得住高温,且胎质呈白色;其二,瓷器烧成温度至少在1200°C以上,这样的高温下,瓷体结构致密,不吸水分,不吸收气味,敲击其身有清脆的金石之音;其三,瓷器表面有釉,胎釉结合紧密;其四,瓷器胎骨有透光性,陶器无透光性。反观陶器,我们知道它的烧成温度在1000°C,它的胎质粗疏,无釉,吸水率高、易吸收气味,敲击其身发出哑然沉闷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