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饮茶小史

瀹泡源从点茶出

字体:16+-

在南渡以后,南宋斗茶的风习既以衰歇,借此好赌善博的狂热,渐趋冷静,人们终于明白了上好绿茶的色泽,还是以青白、青翠为上,茶汤滋味以甘滑为佳。

明代万历年间,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补遗》中记载:“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瀹便啜,遂开千古茗饮之宗。”文震亨在《长物志》里这样写道:“吾朝所尚又不同,其烹试之法,亦与前人异。然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吾朝,是指明朝。在明代引以为尚的瀹泡法,能够泡出茶的真味、真香,一瀹便啜,操作简单而又方便,自然区别于唐宋前人的煎茶与点茶。但是,“遂开千古茗饮之宗”的评价,若从饮茶的发展历史来看,着实有些夸大其词了。

如果仔细梳理一下中国的饮茶历史,我们便会发现,茶叶的“一瀹便啜”,在唐代业已出现。陆羽在《茶经》中记载:“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痷茶,即是以水泡茶。“瓶缶”在古代泛指食器、水器。缶即是罂,《汉书》中《韩信传》的颜注道:“罂缶,谓瓶之大腹小口者。”在《急就篇》又注曰:“壶,圆器也,腹大而有茎。”如同我们今天看到的鼻烟壶等,明明是瓶的模样,却仍习惯称之为壶。在我们的当代生活中,偶然一瞥的名物变迁,从这些古风犹存的案头小器,仍可觅到一些端倪。可见,古代的瓶、缶、罂、壶,作为盛水器时,它们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区分。三国时《广雅》记载的“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文中的“瓷器”,大概就是《茶经》记载的“瓶缶”。而此“瓶缶”,也是苏廙《十六汤品》中谚曰的“茶瓶用瓦”。由以上可知,无论是瓷器中的“以汤浇覆之”,还是瓶缶中的“以汤沃焉”,从操作上来看,都是先置茶、后注水,看似是点茶的前身,但从本质上审视,其实皆从属于瀹泡法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