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上古的煮茶旧俗,为突出、呈现果品的丰盛与美味,便演绎出先煎水、后在茶瓯点茶的瓯盏撮泡法。
明代,许次纾在《茶疏·论客》一章说:如果来的是泛泛之交,仅需用平常的茶,应付一下就好;若是素心同调的良伴知己,就需要呼童篝火,酌水点汤,好茶伺候。三人以下,只用一炉;如五六人,就要安排两个鼎炉与一个茶童了。很明显,许次纾这是承袭了陆羽《茶经·之煮》的酌茶规制。假如来的客人很多,就不能像上述那样喝茶了,不妨选用中下等的茶,在其中加上核桃、榛子、杏仁、瓜仁、栗子、银杏等茶果,让大家吃足喝饱即可。
从明末《茶疏》的记载能够看出,针对层次不同的人群与人数,存在着迥然不同的饮茶与待客方式。可见,明代的撮泡饮茶,就是用来招待众客之用的,而不适合山人名士、高流隐逸之辈的清饮。明末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讲得很透彻:“凡饮佳茶,去果方觉清绝,杂之则无辨矣。”田艺蘅也算是明代撮泡清饮法的文人代表,他在《煮泉小品》中写道:“生晒茶瀹之瓯中,则枪旗舒畅,清翠鲜明,方为可爱。”点茶时,是否加入果蔬,是文人品茶与民间吃茶的认知差别,也是清饮与浑饮的根本区别。文人雅士寄情于茶,赖茶以泻清臆,借茶以明心志,在茶中寻求身心的清闲与超脱。他们追求的是与人格相契合的茶之精清淡雅与茶之真味真香,容不得茶中有丝毫的杂味、俗气。而贩夫走卒、引车卖浆之辈,无暇“闲来松间坐”,即使偶尔“看煮松上雪”,也远远没有捞果饱腹、饮茶止渴更现实更重要。
明代施耐庵在《水浒传》第二十四回,写到宋代王婆点茶时说:“便浓浓的点道茶,撒上些白松子、胡桃肉,递与这妇人吃了。”《金瓶梅》第六十八回有:吴银儿派丫鬟送茶孝敬西门庆,“斟茶上去,每人一盏瓜仁、栗丝、盐笋、芝麻、玫瑰香茶”。第七十二回:“西门庆坐在**,春梅拿着净瓯儿,妇人从新用纤手抹盏边水渍,点了一盏浓浓艳艳芝麻、盐笋、栗丝、瓜仁、核桃仁夹春不老海青拿天鹅,木樨玫瑰泼卤、六安雀舌芽茶。西门庆刚呷了一口,美味香甜,满心欣喜。”《水浒传》是明代人写宋代的民间点茶,而《金瓶梅》则是明代人记录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点茶。在他们的茶汤里,不仅有果仁、果干,还有各色蔬菜等。六安雀舌芽茶,属于六安茶的精品。在明代,朱元璋独重六安茶,故六安茶曾位列天下第一。明代文人李日华,在《紫桃轩杂缀》中称:“余生平慕六安茶,适一门生作彼中守,寄书托求数两,竟不可得,殆绝意乎。”由此可见,六安芽茶在明代的珍贵与不易得。但是,对于土豪西门庆来讲,拥有六安雀舌芽茶,只视为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其饮用方式,还是采用了文人所不齿的撮泡之法。西门庆的夫人吴月娘,却有所不同。在《金瓶梅》第二十三回,吴月娘吩咐宋惠莲,“上房拣妆里有六安茶,顿一壶来俺们吃。”这明显是以壶煮茶,属于煎茶的清饮。第二十一回中,吴月娘“教小玉拿着茶罐,亲自扫雪,烹江南凤团雀舌牙茶与众人吃。正是:白玉壶中翻碧浪,紫金杯内喷清香。”吴月娘扫寒英,煮绿尘,红炉煮雪,汤响松风。由此能够看出,市井吃茶,也不乏清雅之饮。此时,万万不可酸溜溜地认为,俗人“融雪煎香茗”,有东施效颦之嫌。其实,人活在大千世界里,都不可妄自菲薄,抖一抖身上的红尘,在每个人的骨子里,都有着清雅诗意的一面。人人皆具清净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