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饮茶小史

壶泡源自中唐始

字体:16+-

在选择泡茶器的排序上,许次纾认为,内外挂釉的柴、汝、宣、成之类的瓷壶,也是优先选用的泡茶佳器。

饮茶的壶泡法,在唐代中期陆羽的《茶经》中,已见端倪。《茶经·六之饮》云:“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缶其小者谓之瓶。古代的瓶、缶、壶,并无太大差别,它们都是圆腔形的器具。《礼记·礼器》记载:“门外缶,门内壶。”缶和壶,皆是以小为贵的盛酒器。相对而言,缶更贵重一些,因此,在门外以缶敬酒,在门内用壶献酒。汤可敬在《说文解字今释》中说:“缶,大腹、小口、有盖。”先把茶叶投入瓶缶之中,再以沸汤浇而淹茶,即是最早的壶泡法的雏形。清代,叶隽在《煎茶诀》中讲得很明白:“瓶中置茶,以热汤沃焉,谓之泡茶。”

明代,最早系统记载壶泡法的,要数张源的《茶录》。据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为《茶录》作的序跋记载:“樵海先生,真隐君子也。平日不知朱门为何物,日偃仰于青山白云堆中,以一瓢消磨半生。”樵海先生,即是张源。张源,字伯渊,号樵海山人,苏州西山人。他长期隐居西山,汲泉煮茗,殚精竭虑,以究茶之指归。张源泡茶所用的壶,就是当时流行的锡瓢。其泡茶择器,如他所讲:“若山斋茅舍,惟用锡瓢,亦无损于香、色、味也。但铜铁忌之。”此时的张源,身处于中国江南的文化高地——苏州,为什么没有以紫砂壶作为泡茶器呢?这是因为他著《茶录》的成书时间,至少是在明代正德四年(1509)之前。而最早的紫砂壶的问世时间,不会早于正德四年。崇祯年间,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说:“故茶至明代,不复碾屑、和香药、制团饼,此已远过古人。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又近人远过前人处也。”也就是说,从正德初年到崇祯十三年(1640),在这一百年左右的时间里,泡茶器的革故鼎新,的确存在着从金银器、锡器到瓷器,再到崇尚紫砂壶的一个黜奢崇俭的历史大变局。根据文震亨的《长物志》记载:“锡壶有赵良璧者,亦佳,然宜冬月间用。近时,吴中‘归锡’,嘉禾‘黄锡’,价皆最高,然制小而俗,金银俱不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