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鉴茶的审美上,张源主导茶色以青翠为胜,一改宋代以降的茶以翠白为上的教条标准。
元代的茶饮,有片有散,其饮茶风尚重散轻饼。元代的片茶,是指饼茶,也包括仍像宋代合诸香而成的茶饼、蜡面茶等。随着茶的揉捻工艺的发明,元代的饮茶,开始以散茶、末茶为主,这从客观上促进了瓯盏撮泡法与壶泡法的成熟与完善。
明代张源在《茶录》里,详尽记载了茶的壶泡之法。他说:“探汤纯熟,便取起。先注少许壶中,祛**冷气倾出,然后投茶。茶多寡宜酌,不可过中失正,茶重则味苦香沉,水胜则色清气寡。”张源眼中泡茶用水的“纯熟”,是指用活火烧成的沸水,其状态为水蒸汽“气直冲贯”,即陆羽所言的“腾波鼓浪,为三沸”,不可用未真正沸腾的水(即萌汤)去泡茶。壶泡伊始,先要以少许沸水涤壶,一是为祛除壶内遗留的宿气、杂味,二是为提高壶体的泡茶温度,以利于茶的香气彰显。投茶的多寡,需要根据壶的容量仔细斟酌,控制好恰当的茶水比例,不可过中失正。在今天,我们很清醒地知道,假若茶汤泡浓了,势必会因咖啡碱析出过多而味苦,其杂味、火气会成倍的放大,茶的本真香气也会被遮蔽或低沉不扬,这也是茶浓香浊的根本所在。假如是水多茶少,必然会造成茶汤的滋味寡薄、汤色清淡。
在向壶内投茶时,要根据季节的不同,分为上投、中投、下投三法。张源对此写道:“投茶有序,毋失其宜。先茶后汤曰下投。汤半下茶,复以汤满,曰中投。先汤后茶曰上投。春秋中投,夏上投,冬下投。”这个观点看似新颖,其实并无多少科学道理。无论是春夏秋冬,只要泡茶水温不低于85°C左右,所泡出的茶汤,几无差别。不过,张源的泡茶思路,值得我们在泡茶实践中灵活借鉴。例如:嫩度较高、适于观赏的头春绿茶,可以上投;比重较轻的夏秋茶,可以采用下投法。无论是选择上投、中投、下投,其本质解决的还是一个水的温度问题。泡茶水温,首先,影响的是茶的香气;其次,影响的是茶叶内含物质析出的多少,即影响浓度、滋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