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饮茶小史

继往开来数《茶疏》

字体:16+-

含砂量高的紫砂壶,烧结温度高,故无土腥气味,但其缺点是烧成率低,因此愈加贵重。

万历二十年(1592)前后,程用宾的《茶录》,几乎全盘继承了张源《茶录》的主要思想与观点。所不同的是,程用宾在《茶录》的壶泡法,使用的是紫砂壶。他在《茶录·末集》一章明确写道:泡茶用壶,“宜瓷为之,茶交于此。今仪兴史氏多雅制。”宜兴瓷壶,即是宜兴紫砂壶的别称。

万历二十五年(1597)左右,许次纾继往开来,细化、发展了张源的壶泡法。许次纾所处的年代,供春壶、大彬壶等业已问世。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记载:“至名手所作,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可见,此时的名手壶,已非常人可以涉足。那时人们常用的泡茶壶,主要为锡壶、磁壶等。据许次纾《茶疏》的记载:“往时龚春茶壶,近日时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盖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随手造作,颇极精工,顾烧时必须为力极足,方可出窑。然火候少过,壶又多碎坏者,以是益加贵重。火力不到者,如以生砂注水,土气满鼻,不中用也。较之锡器,尚减三分。砂性微渗,又不用油,香不窜发,易冷易馊,仅堪供玩耳。其余细砂,及造自他匠手者,质恶制劣,尤有土气,绝能败味,勿用勿用。”许次纾所讲的粗砂壶,是指含砂量较高的紫砂壶。含砂量高的紫砂壶,烧结温度高,故无土腥气味,但其缺点是烧成率低,因此愈加贵重。我们今天市场上的很多紫砂壶,土气满鼻的主要原因,与明代一样,也多为质料驳杂、火力不到、烧结温度低等,如此烧出的紫砂壶,正像许次纾所说:绝能败味,不中用也,较之锡壶,尚减三分。

清代瞿子冶紫砂壶

万历三十一年(1603),罗廪在《茶解》中倡导,壶的大小要与烧水的注子相称,其材质“或锡或瓦”。瓦壶,即是紫砂材质的泡茶壶。对于茶瓯的选择,罗廪首次提出了“以小为佳,不必求古,只宣、成、靖窑足矣。”自明代中叶伊始,士人阶层崇古之风渐盛,曾被世人捧为珍品的宋代的官、哥、汝、定茶瓯,因容量过大或釉色不宜表达茶汤,而被罗廪等文人摒弃,这在当时,的确是非常客观、理性的认知。庄子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茶器归属于实用器,当以健康、端庄、好用为贵。另外,在对待洗茶这个问题上,罗廪比明代其他茶家的审美与格局要高明、宏大许多,也更清醒。罗廪对此强调说:岕茶为什么要洗?是因为“其气厚,不洗,则味色过浓,香亦不发耳。”淡极始知花更艳。若茶汤味色过浓,浓则失真,则茶之真味、真香,易被焦躁火气、青气等驳杂气息所干扰或遮蔽,故好茶的韵致,要从淡中寻。这一点,类似于宋代建茶制作过程中的榨茶工艺,需要大榨出其膏。因建茶味远而力厚,膏之不尽,则色味重浊矣。越是高等级的佳茗,越需要饮者审美与鉴赏能力的同步提高。不同人对同一款茶的不同评判,从根本上讲,还是审美高下的差别。宋人冲淡简洁、致清导和的审美,与罗廪事茶的思想不谋而合,故其手烹香茗的此种幽趣,难与俗人言,只能为知者道也。对于其他名茶,罗廪则坚定地说:“自余名茶,俱不必洗。”今天,我们知道,对于头春的名优绿茶,无原则的刻意洗茶,皆是对茶的践踏与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