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汶水与唐代茶道大家常伯熊一样,述而不作,都是被茶史严重忽略掉的,且对茶艺发展有着巨大贡献的一代巨匠。
元代茶的揉捻工艺的诞生与明初废团改散的综合推动,使得散茶大兴于天下,尤其是在张源壶泡法的影响及明末紫砂壶在江南地区的热崇下,紫砂壶的设计,又迎合了文人自斟自饮的饮茶风尚,很快便从民生日用中脱颖而出,以其砂粗质古、气韵幽野、妙不可思、可堪把玩清供,更加深入人心,用者日众。
从唐代陆羽《茶经》煎茶的“为饮最宜精”,到宋徽宗《大观茶论》点茶的“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从明代朱权《茶谱》的“汲清泉而烹活火”,“崇新改易,自成一家。”到黄龙德的《茶说》之论:“若今时姑苏之锡注,时大彬之砂壶,汴梁之汤铫,湘妃竹之茶灶,宣成窑之茶盏,高人词客,贤士大夫,莫不为之珍重,即唐宋以来,茶具之精,未必有如斯之雅致。”数百年来,烹茶之法,从炙茶、捣茶、碾茶、罗茶、置器、择水、选炭、取火、候汤、烹茶、酾茶、品茶等,其技法不可谓不完备;茶器不可谓不精良;茶灶疏烟,游心幽栖,不可谓不闲雅清致;灌漱徐啜、甘津潮舌,品饮不可谓不细腻有方;那么,为什么此前的文人饮茶方式,不能称之为工夫茶呢?首先,是因为文人雅士对茶的追求,仍关乎着自己的心灵与品行,还很纯粹,其对茶与茶器的追逐及泡茶技法,还没有世俗化、商品化的影子出现;其次,是彼时的茶器,尚未真正实现小型化。当茶日趋商品化,当茶器渐渐标签化,当泡茶、品茶逐渐功利化,工夫茶的雏形,就随时会跃然而出了。
子冶石瓢 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藏
在中国饮茶史上,最早推动茶器小型化、品茶趋于精细化的启蒙者,究竟是谁呢?他就是明代万历年间,在江南“以汤社主风雅”的茶道大家闵汶水。闵汶水与唐代茶道大家常伯熊一样,述而不作,都是被茶史严重忽略掉的,且对茶艺发展有着巨大贡献的一代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