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汶水的标新立异,率先以小酒盏待客,而小酒盏的容量,又决定了其使用的泡茶器的容量也一定较小,有违明末传统文人对茶、对器的习惯与审美。
自六朝至明清,南京桃叶渡皆是河舫竞立、灯红酒绿的风流繁华之地。崇祯年间,李香君曾在桃叶渡置酒,歌《琵琶词》赠侯方域。位居秦淮河畔桃叶渡的花乳斋,因闵老子的茶品超凡、茶艺精湛而极负盛名。这不仅吸引来了世家子弟张岱,还吸引来了诸如董其昌、陈继儒、阮大铖、宋比玉等高官名流,而且还有往来江南贡院、参加科举考试的才子以及秦淮河畔的脂粉佳人,乃至青年才俊周亮工等等。在中国饮茶史上,像闵老子这样,没有著述问世,仅仅因茶而名动朝野的,恐怕没有几人。
明末崇祯十一年(1638)九月,42岁的张岱,自绍兴乘船,来到南京拜访闵汶水。此时的闵汶水,已是婆娑一老。张岱看到的花乳斋内:“明窗净几,荆溪壶、成宣窑磁瓯十余种,皆精绝”(张岱《陶庵梦忆》)。张岱眼中的闵老子:“汶水喜,自起当炉。茶旋煮,速如风雨。”张岱在《茶史序》补充道:“老子大笑曰:‘余年七十,精饮事五十余年,未尝见客之赏鉴若此之精也,五十年知己,无处客右。’”按照张岱的记述,1638年,他首次去拜访闵老子时,闵汶水已是七十岁的老人了。那么,基本可以认定,闵老子的出生时间,大概为明代隆庆二年(1568)。
梳理清楚闵老子的去世时间,对了解中国工夫茶的起源,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要想探明这段不太明朗的历史,只能在张岱与周亮工等人的笔记与尺牍中,抽丝剥茧,去慢慢还原出那些不为人知的片段。
明代天启七年(1627),与张岱一起做兰雪茶的三娥叔,不携寸镪,远走京师,立取内阁秘书。崇祯六年(1633),张岱在绍兴的露兄茶馆,用阳和泉水,冲泡市场上仿制的兰雪茶。此兰雪茶,如张岱《兰雪茶》所记:“雪芽得其色矣,未得其气,余戏呼之‘兰雪’。四五年后,‘兰雪茶’一哄如市焉。”这说明,张岱亲自制作兰雪茶的时间,是不会晚于崇祯六年的。而张岱在《与胡季望》书中写道:“弟携家制雪芽,与兄茗战。”张岱为什么要与胡季望斗茶呢?这是因为胡季望精于茶理,其制作、品评茶的水准,仅次于闵老子而非自己所能及,且他家中的茶,是用建兰、茉莉熏蒸过的,独擅其美。更为关键的是,张岱在书信开篇即写道:“金陵闵汶水死后,茶之一道绝矣。”这封书信的写作时间,假如无法确认,那么,就意味着闵汶水的去世时间,自然也不好定论。我们把目光放远一点,就会发现,清顺治三年(1646),张岱五十岁时写就的《自为墓志铭》说:“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顺治七年(1650),张岱在绍兴茶市,见到市场上仿制的兰雪茶,无钱购买,只能嗅嗅而已,可见其穷困落魄程度。他在《见日铸佳茶不能买嗅之而已》诗云:“余经丧乱余,断饮已四祀。”“盈斤索千钱,囊涩止空纸。”也就是说,到了顺治三年,张岱已经家徒四壁、食不果腹,更遑论携家制兰雪茶与人茗战了。其人生起落,判若云泥。从以上张岱在《陶庵梦忆》所记的事实,基本能够证明,张岱的《与胡季望》书的写作时间,不会晚于顺治三年,如此,基本就可以确定,闵老子的去世时间,也一定不会晚于顺治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