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饮茶小史

秦取巴蜀茗饮始

字体:16+-

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 “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顾炎武的判断是基本符合茶饮的历史发展规律的。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唐代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一章,也只是大概推测,茶的饮用,肇始于神农氏,听闻于周鲁公。

饮茶始于神农氏,作为传说尚可,但其历史事实,却无法考证。因为在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中,并没有任何关于茶的记载。而“闻于周鲁公”,恐怕也是陆羽认知的错误。周鲁公是谁呢?周鲁公是西周时期的周公旦,他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因被封于山东曲阜,故称为周鲁公。茶饮和周鲁公又是怎样关联上的呢?传说《尔雅》一书,为周鲁公所写,而《尔雅·释木第十四》最早记载了“槚,苦荼”。事实上,《尔雅》的成书时间,大约是在战国或两汉之间,故陆羽提出的“闻于周鲁公”,就属于认知上的错误。

不仅如此,陆羽的“齐有晏婴”,以及《茶经·七之事》引《晏子春秋》曰:“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此“茗菜”,在现存的《晏子春秋》各种版本中,都为“苔菜”。而苔菜,是紫堇菜的别名,并非是茶。综合上述内容,排除陆羽误引的“闻于周鲁公”与“茗菜而已”两条文献,基本可以认为:在周朝以及其后的春秋战国时期,仍然无法觅到关于茶饮的确凿的任何文字记载。

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顾炎武的判断是基本符合茶饮的历史发展规律的。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采纳司马错之策攻蜀,大破蜀军于葭萌关,古蜀国灭亡。不久之后,秦军又灭了巴国,从而实现了“先灭蜀,继灭楚,而得天下”的战略构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由丞相李斯负责,推行“书同文,车同轨”政策,在秦国原有大篆籀文的基础上,对文字进行简化,创立了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规范文字来使用,与此同时,也废除了原来六国的文字。只有当全国具备了规范统一的文字,消除了过去六国各自为政的文字混乱状态,关于茶饮的可辨识的文字记载出现,才会在未来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