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轻松中文大师写作课(套装全8册)

飘零

字体:16+-

朱自清

探索思考

W君是一个有思想,有抱负的新时代青年,然而,他满腔的热情最后只化作了“飘零”的命运。晕黄的电光灯下,作者细细回味,将W君的故事讲给我们听。

阅读批注

一个秋夜,我和P坐在他的小书房里,在晕黄的电灯光下,谈到W的小说。1

1 渲染气氛

“秋夜”“晕黄的电灯光”的用词渲染出一种淡淡的悲伤的气氛,与题目“飘零”的沧桑之感相吻合,也奠定了这篇文章的基调。

“他还在河南吧?C大学那边很好吧?”我随便问着。

“不,他上美国去了。”

“美国?做什么去?”

“你觉得很奇怪吧?——波定谟约翰郝勃金医院打电报约他做助手去。”

“哦!就是他研究心理学的地方!他在那边成绩总很好?——这回去他很愿意吧?”

“不见得愿意。他动身前到北京来过,我请他在启新吃饭;他很不高兴的样子。”

“这又为什么呢?”

“他觉得中国没有他做事的地方。”

“他回来才一年呢。C大学那边没有钱吧?”

“不但没有钱,他们说他是疯子!”

“疯子!”

我们默然相对,暂时无话可说。2

2 对话

作者借“我”和P的这段对话自然引出这篇文章的主人公——被大家认为是疯子的W君,同时也将他的近况简单介绍了出来,初步交代其飘零的命运。这样的描写手法干脆利索,能让读者产生最直观的印象。

我想起第一回认识W的名字,是在《新生》杂志上。那时我在P大学读书,W也在那里。我在《新生》上看见的是他的小说;但一个朋友告诉我,他心理学的书读得真多;P大学图书馆里所有的,他都读了。文学书他也读得不少。他说他是无一刻不读书的。我第一次见他的面,是在P大学宿舍的走道上;他正和朋友走着。有人告诉我,这就是W了。微曲的背,小而黑的脸,长头发和近视眼,这就是W了。3以后我常常看他的文字,记起他这样一个人。有一回我拿一篇心理学的译文,托一个朋友请他看看。他逐一给我改正了好几十条,不曾放松一个字。4永远的惭愧和感谢留在我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