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文物说华夏先祖“知母不知父”,究竟暗含着怎样的文化隐喻?
上博简《子羔》
孔子与弟子的对话
子羔何许人也?他是孔子弟子高柴。《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他比孔子小三十岁,《孔子家语·弟子解》说小四十岁。高柴也称子高、子皋、季皋,其人事迹在不少传世文献都有记录。高柴身材矮小,相貌鄙陋,被孔子评价为“柴也愚”。但为人却仁慈笃孝,“愚”似乎也只是相对其他弟子资质平常。孔子堕三都时,子路曾推荐子羔为费邑宰;之后,子羔又与子路到卫国任职,子路死于卫太子叛乱,子羔及时脱身回鲁。可见其人并非愚笨。
上博简《子羔》记载的就是孔子与子高的对话,这样的对话当然不会是实录,大概是战国时期子羔后学编写的。
其中第一段讲的是尧舜禅让的故事,子羔问孔子,舜为什么可以称帝,以及尧得到舜是因为舜才能好还是尧德行好。孔子的回答是,因为当时王位传贤而非传子,而舜与尧德行一样好,虽然是普通人的儿子,但却是受命于天的平民。
第一段与第二段之间缺了一部分相连的文字。接下来就是第二段,子羔问孔子三王兴起的原因。
三王出生的方式,在传世文献有类似说法。
第一是大禹的出生。根据《子羔》的说法,大禹是其母亲观看伊水怀胎,三年之后划背而生。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也说过“禹生发于背”,《尚书帝命验》说其母修己“山行见流星,意感栗然,生姒戎文禹”,《吴越春秋》说其母女“嬉于砥山得薏苡而吞之,意若为人所感,因而姙孕,剖胁而产高密”,这些说法都来自汉代。而更早的《山海经》《天问》说“鲧腹生禹”,竟然是父亲所生。
通过《子羔》,我们就知道大禹为母亲所生的说法,在先秦时期已经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