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短史记

给“中国的辛德勒”虚构敌人

字体:16+-

说一说“何凤山为犹太人发放签证”一事。

1938年—1940年间,何凤山利用自己中国驻维也纳领事馆总领事的身份,以人道主义立场,为数千名因纳粹反犹运动而陷入绝境的犹太人发放前往上海的签证,使他们顺利逃离了纳粹的魔掌。另有统计称,从1933年-1941年,共有约2-3万犹太难民利用此类便利,进入上海避难。①

这段历史,在何凤山生前一直鲜为人知,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被史学界发掘出来;然后在2000年之后,又靠着各种纪录片、电影、电视剧(如《最后一张签证》)的宣传而渐获普及。何凤山也获得了“中国辛德勒”的美誉。

救助犹太人一事,何凤山晚年在撰写回忆录《外交生涯四十年》时,有所叙述,但着墨不多。

关于给犹太人发放签证的情况,何是这样写的:

派我为总领事,时在1938年5月。……周其庠改任副领事,与以前在使馆一样,负责办理护照签证事务。此时排斥犹太人之风甚炽,许多犹太人的店铺都被纳粹的黄衣挺进队打毁,老板被捕入集中营。奥(地利)籍的犹太人,大都想法离开奥国前往美国,然而美国容纳移民的数目有限,而且条件苛刻,所以大多是来中国领事馆签证,前往上海,实则心存观望,依然是等待美国或英国的签证机会。……自德奥合并后,希魔逼迫犹太人的气焰日益高涨,于是有美国的教会与慈善机构极力拯救犹太人。我与这些机关密切联系,凡可尽力之处无不尽力,不知救活了多少犹太人。②

这段叙述大体符合史实。当时,奥地利的纳粹反犹浪潮颇为凶猛——反犹的核心目的之一,是迫使犹太人离开奥地利。而犹太人要想离开奥地利,需要持有签证以证明其目的地,否则就将面临被押送至集中营的命运。在英、美等国移民名额已满、而进入上海不需要移民申请的情况下,寻求一份可以证明其目的地是中国的签证,就成了许多犹太人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何凤山与中国驻维也纳领事馆,遂在这种背景下,开始给犹太人发放签证,几乎来者不拒。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