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通过别出心裁,去衬托和表现茶的清雅;
要画龙点睛,传递出幽微淡远的茶境。
文人插花,如花在野
茶席的插花,要与茶席呈现的多维美学空间相得益彰,因此,插花的体量和高度,必定会在某种程度上受到茶席空间的制约。陆羽《茶经》提出的“茶性俭”,对茶席插花的基调,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茶席的插花,要通过别出心裁,去衬托和表现茶的清雅;要画龙点睛,传递出幽微淡远的茶境,以及静清和雅的茶之精神,这就使茶席的插花,具有了自己的特点与风格。
明末陈洪绶的《痛饮读骚图》, 锈迹斑斑的青铜觚内,清供一枝白梅和一杆翠竹,与主人的红衣形成强烈对比。
茶席插花的基本特点为:构图简洁,花枝少而花色新鲜,造型不拘形式,自然生动;结构疏密有致,起伏有势,不齐不匀,虚实相生;花宜素雅,不求繁多,只插一枝、两枝、最多三或五枝,格高韵胜;并着力追求色彩美、线条美与构图美,以达到朴素大方、清雅绝俗的艺术效果。
明代袁宏道《瓶史》提出:“茗赏者上也,谈赏者次也,酒赏者下也。”袁宏道认为,赏花时,有茶相伴最为清雅。反过来,在品茗时,也应该选择最清雅的插花于席,寄情于物,以花言志,始能足以表达文人雅士的诉求和风骨。以袁宏道为代表的文人插花艺术,为茶席的插花提供了理论参照。从某种意义上讲,茶席的清雅插花,已不同于宗教供花和华贵富丽的宫廷插花,更不同于生活花艺。究其本质,它是最适合清供、清赏的传统文人插花,这种传承,从中国传统文人插花的发展脉络中,还是能够清晰地梳理出来。
文人插花源自晋唐,盛于宋明。讲究清新脱俗,不拘形式。花材常选一种、两种,多则三种,着力寻求山野清趣与诗意的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