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茶席窥美(修订版)

茶席美学,诗情画意02

字体:16+-

得益于元代茶的揉捻工艺的渐渐普及,明代朱元璋废掉了团茶,简明自然的瀹泡法开始流行,逐渐淘汰了复杂的煎茶法和点茶法,人们喝茶开始变得更加简单、自然、快捷,不再去费力的碾罗,也不用再去为衬托汤花的唐时绿、宋时白而绞尽脑汁了。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里说:“吾朝所尚又不同,其烹试之法,亦与前人异。然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尤其是明清至今,随着六大茶类的陆续粉墨登场,泡茶法更加注重茶的滋味、香气、茶汤的色泽和清透度,因此,白色的茶杯开始备受推崇。另外,从所存文献和出土资料中,我们也能看到,唐宋的茶盏胎体厚重,容易快速吸收茶汤的热量,从而可能会影响到明代以降的茶的香气表达。这也是景德镇的薄胎白瓷茶杯,在明代以后迅速受到茶人追捧的重要原因。

从唐代的青瓷益茶,到宋代的黑瓷益茶,发展到明代以降的白瓷益茶,我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是随着制茶工艺、饮茶方式以及对茶的审美的变化,为了彰显茶、表达茶与茶汤之美,才从根本上导致了茶器的不断更新、不断变革。

近代,史学家连横在《茗谈》中写道:“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琛,三者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若琛杯,最早见于康熙年间。后人对若琛杯有如下概括:小、浅、薄、白。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衬托茶的汤色;质薄如纸,以使其能起茶香。对于孟臣壶,清初刘源长《茶史》记载:“迨今徐友泉、陈用卿、惠孟臣诸名手,大为时人宝惜,皆以粗砂细做,殊无土气,随手造作,颇极精工。”由于孟臣善做小壶,因此,后世多把精致、小巧、玲珑的紫砂壶称之为孟臣壶。紫砂壶在明代正德年间的诞生,正是为了适应绿茶的瀹泡技法而出现的。自此,孟臣壶和若深杯,联袂形成了茶席画卷上的珠联璧合。